玛瑙寺相关

玛瑙讲寺原先也在孤山(玛瑙坡),旧名“宝胜院”,由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佐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三年(946)。北宋治平二年(1065),宋英宗赐名“玛瑙宝胜院”,由智圆任住持。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孤山兴建宫廷御用的四圣延祥观,玛瑙寺迁往葛岭南麓中段的宝云山。绍定六年(1233),僧人元敬兴建高僧阁,集杭州历代高僧30人的图像于阁内供奉,并各为之撰小传以资纪念,后来结集成《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一书。这些高僧中,唐代的鸟窠禅师(圆修)、招贤禅师(会通),宋代的妙行律师(思净),都是和北山路佛寺直接有关的名僧。
明永乐年间(1403-1424),玛瑙寺重建,寺僧还在后山之巅筑一阁,为香客游人来访时登高凭眺的佳处,别称“玛瑙山居”。
清乾隆帝来游玛瑙寺后,有画师绘成《玛瑙山居图》。山寺园林景观多借此以存,此图成为如今重修玛瑙寺园林的重要依据。
湖上诸多山寺中的声声钟鸣,早晚间此起彼应,随风四散,回响袅袅不绝,堪称一大胜况。玛瑙寺中也曾有过一口大钟,人称“长鸣钟”,钟上铸有《妙法莲华经》和《金刚经》。在佛教徒们看来,每当鸣钟时,宏音四起,声震八方,一声声仿佛都是我佛真言。明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就写道:
平明白昼时,听钟声猛为提醒,大地山河,都为震动,
则铿鍧一响,是竟《法华》一转,《般若》一转矣。
清咸丰末年,玛瑙寺曾毁于太平军战火,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民国初年,杭城诸山长老筹资在此设立佛经刻板印处,寺内有木刻板一万余块。上海法藏寺慧开前来该寺任住持。当时的玛瑙寺,虽仍有香客游人寻访,但时代已变,世俗功利的考虑也在所难免,玛瑙寺舍一度曾办起了众多小儿郎稚音声声、诵书求知的学堂了。
1958年,杭州市佛教协会提倡四众僧尼积极参加国家建设,空出来的寺院建筑支持国家建设需要,玛瑙寺从此成了民居。寺内原藏刻印佛经的经板,起初转存西湖南山净慈寺,后来送交浙江省图书馆保存。
一晃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玛瑙寺已经成了大杂院,但清末重修的寺院格局尚存,硕大的柱础石及大殿地基也清晰可辨。2004年实施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玛瑙寺内的居民迁出,留存的古建筑及庭院全面整修,既保存古刹庭院和景观的格局,又与北山历史文化风情和居住、休闲功能相融合,尤其是这座寺庙一千多年积淀下来的书卷气息和艺文传统将馨香再起,成为对公众开放的游赏胜地。

玛瑙寺 发布时间:2012/7/23 16:38:43

玛瑙寺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