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位于宝石山南麓,又称“大石佛院”,因寺内有一尊大石佛而驰名湖上,曾为清末民初杭州佛寺的“外八寺”之一。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吴越国王钱弘俶在这里始建佛寺,当时称兜率寺。
北宋宣和七年(1125),思净和尚凿秦始皇缆船石成弥陀半身石像。弥陀半身石像,高约5米,两肩宽约1O米、高达4米,杭州人都叫它“大佛头”。后来,有僧人在石佛上饰以金彩,并建造殿堂加以护奉,人们就称之为“大石佛院”。元代,大佛寺门外曾有一塔,俗称“壶瓶塔”,造型上属金刚宝座塔(以前也常被称为“喇嘛塔”),为藏传佛教佛塔建筑风格。壶瓶塔跨路而立,上塔下门,恐怕是西湖上曾出现过的惟一的“过街塔”。大石佛院在元惠宗至元年间(1335-1340)遭火焚毁,后又几度兴废,但大佛头始终岿然屹立。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僧人志琳重建大石佛院殿堂,明成祖朱棣御赐寺额为“大佛禅寺”。清咸丰年间(1851一1861),大佛寺毁于战乱,后由僧人海萍重建,但石佛殿却未能修复。到光绪年间(1875-1908),僧人醒彻在大佛头西侧建弥勒佛殿,并在寺内原大悲阁遗址建祖堂、僧房。
1928年,由于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北山街被大幅拓宽,原先濒临北里湖岸的大佛寺山门被拆,寺院的范围向北退缩了一大截。大佛寺经此变迁,终于式微。
如今,大佛寺的半身大佛石坯犹在,从侧面看还依稀可辨石佛的头部、肩部和面部。而乾隆御书的三块题诗碑刻和《重修大悲阁碑记》一块,因镶嵌在石壁上,也留存至今。建筑除弥勒殿被拆除外,尚存西厢的祖堂、僧房,这些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就已成为民居。
2000年,大石佛院造像被列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北山街综合保护工程中,大佛寺这座来历独特、传承悠久的寺庙建筑被列入修复规划,将重新与世人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