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庆寺,地处北山街东端,前临西湖,创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当时,钱弘俶还在吴越国王位上,因此它可以归属吴越国古刹之列,只不过当初寺名叫“菩提寺”。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菩提寺内建起了一座“万善戒坛”。戒坛是僧人举行授戒仪式的专用场所和设施。四年后,菩提寺改称“昭庆律寺”,一直沿用到后世。其戒坛成为中国佛教界四大著名戒坛之一。许多高僧均以在昭庆寺剃度出家为荣。
宋室南渡之初,崇道抑佛,昭庆寺一度成了军队教场,但万善戒坛得以幸存。南宋绍兴末年(约1158-1162),这里恢复为佛寺。
昭庆寺的全盛时期是在明朝后期,当时寺内藏有明太祖朱元璋赏赐的《大藏经》,僧舍丛集,香客如云。寺里除了规模和档次均驰名大江南北的戒坛之外,中轴线上的殿堂建筑宏大辉煌,又有绿野堂、白莲堂、碧玉轩、四观轩、藏经阁等园林亭台和观音井、放生池、卧牛石等古迹。这里还时常作为文物古董、书画和各式小商品的集市。许多名家如董其昌、陈继儒、项元汴等人常常泊舟于寺前的圣塘湾,兴致勃勃地来寺中观赏文物书画,吟诗品题,乐而忘返。
为昭庆寺带来更大影响的是,每年春季大批香客前来西湖各大佛寺进香礼佛时,大多在这里聚散,因而,这座吴越古刹成了西湖上最热闹的香客集散地和香市兴隆的大市场。这与它正好处于水、陆相接的交通要冲有关。昭庆寺南濒西湖,东倚古新河,西边曾有从中龙闸、石函闸出流的西湖水道经过。从浙北、苏南坐船通过运河前来西湖进香的香客们,可以直达昭庆寺北松木场的香荡。
当时,杭州富甲江南,西湖的魅力不但倾倒了无数的山水游客,而且佛地的神圣更是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香客。礼佛和游览,集中发生在西湖景致最为动人的春季,家国大事加上赏心乐事,官方直接参与提倡,僧人借题发挥;商人推波助澜,善男信女年复一年虔诚地朝山进香,使得西湖和杭州城内外各大寺庙烧香拜佛的场面和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项融合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多种元素的西湖传统盛事--香市,也称“香讯”。
昭庆寺盛于明朝,而迭遭劫火也以这一朝为最。如嘉靖末年,由于倭寇长驱直入,进犯杭城,守城的明军为防备这座寺庙落到倭寇手中为其攻城所用,不得已将偌大一座寺庙付之一炬,烧了个片瓦不留。到了明崇祯十三年(1640)三月,昭庆寺又遭遇大火,不过这次是香客不小心闯下的祸。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昭庆寺正殿再次被烧毁,十年后重建,规模不减当年,从此成为西湖上与圣因、灵隐和净慈并称的“四大丛林”之一。
1929年西湖博览会期间,由于试放焰火不慎,昭庆寺再度遭受回禄之灾。到20世纪60年代,寺内遗构改辟为供少年儿童开展文娱和科技活动的场所,起先叫“少年宫”,后来改称“青少年活动中心”。不过,寺内20世纪前期重建的大雄宝殿至今依然保持着巍峨、古朴
的外观风貌,现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