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杭州人俗称“城隍山”。它位于钱塘江北岸,西湖东南面,是西湖群山延伸进入市区的成片山岭。天目山余脉的尾端,结止于杭州,在西湖北岸形成葛岭、宝石山,在西湖南岸的,就是吴山。远古时候,吴山和宝石山是史前海湾的两个岬角,南北对峙,随波浮沉。后来,平陆抬升,人民陆续迁居,来到这一带生息繁衍,逐渐发展、形成现在的杭州城,早在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就曾说过:“天目山千里蜿蜒而东,龙飞凤舞,萃于临安。”吴山好像是一只梭镖,锲入杭州城内,东、南、北三面俯临街市,西面与万松岭相接,环境风貌在西湖群山中别具一格。清朝康熙皇帝玄烨曾赋诗赞美吴山道:
左控长江右控湖,
万家烟火接康衢。
偶来绝顶凭虚望,
似向云霄展画图。
吴山山势平缓,为西南-东北绵延而成的一条弧形山岗。由紫阳山、城隍山、伍公山、云居山、粮道山、瑞石山等十多个小山头组成。
吴山因春秋时曾为吴国的南界而名。更早的时候,山临江海,渔人常在此捕鱼晾晒鱼网,故又称晾网山;后为纪念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曾又称胥山或胥母山;五代和宋以后,在山上建有城隍庙,故百姓俗称为城隍山。宋以后,通称吴山。明代,冤杀的清官周新被封为杭州城隍后,吴山城隍庙香火日盛。清代,“吴山大观”名列“钱塘十八景”之中。20世纪八十年代,“吴山天风”名列西湖新十景。20世纪末,政府制定了吴山系统的发展规划,逐步恢复各处名胜。
吴山林木葱郁,怪石嶙峋,洞泉遍布,地形地貌曲折起伏,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伴随着杭州城市的兴衰和演变,吴山积淀了不同时期大量的历史文化,山上山下不但风景优美,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历史上尤以佛教、道教和民间祭拜偶像的庙宇集中而著称,如城隍庙、药王庙、东岳庙、宝成寺等。特别是宝成寺内的元代石刻喇嘛造像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加上邻近市区,交通便捷,人气旺盛,吴山历来就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杭州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一个大窗口。
历史上,吴山曾经是热闹喧哗的游赏胜地,山上香市,山下集市,一年四季来到杭州进香、观潮、游览、娱乐、购物、办事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云集吴山。20世纪以后,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吴山渐渐冷落、沉寂下来,杂乱的居民建筑向山上蚕食,山林土地遭到无序侵占,各式寺庙先后废弃、消失,茶馆酒肆纷纷迁往别处。但是,青山依旧,古木森森,岩山洞泉可觅可寻,摩崖石刻大多保留了下来,吴山大观仍在,吴山文脉犹存。1985年新西湖十景评选时,她被冠以“吴山天风”的美誉而名列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在杭州市委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吴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也已开始进行。崭新的吴山风景区建设,将为杭州市增添一处融山林景色、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具有突出杭州风貌和个性特色的风景游览区,在很大程度上充实西湖风景名胜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引人入胜、耐人寻味、雅俗共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