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墓坐西朝东,圆形拱顶,下条石围砌,上封土植草,通高265厘米,直径700厘米。墓前立“宋岳鄂王墓”碑,通高350厘米,碑身四周刻双龙戏珠纹,置于梯形碑座上,碑额雕饰云龙纹。碑为明朝的遗物。“鄂王”,是南宋嘉泰四年(1204)朝廷追封给岳飞的王爵。王爵为宋代最高一等爵级,封的王爵,必须挂国名。“鄂王”的“鄂”为王国名,鄂国的地域范围在鄂州,鄂州的州治即今天的湖北武昌。岳飞是南宋初期中线防御的军事负责人,曾任湖北、京西路宣抚使(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军区的司令员)其宣抚司就设在鄂州。封国以“鄂”,寓有岳飞的功绩“与鄂相终始”之意。岳飞生前所获最高爵级为第六等的开国公,地望也在鄂州,称武昌郡开国公。
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南宋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以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为首的主和投降派无辜杀害于大理寺狱中,其遗体由狱卒隗顺偷偷地背出城外,草葬于北山脚下的九曲丛祠。二十年后,即公元1162年,岳飞冤案得以平反,南宋朝廷寻访岳飞遗体,将其遗骸以礼改葬于栖霞岭下今址。青山有幸埋忠骨,岳飞墓屡毁屡修,沿革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岳飞墓曾被毁,墓前文物也遭破坏。197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岳墓,再现了元代诗人赵孟烦所描绘的“岳王坟上草离离”的景象。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南宋朝廷追复岳飞生前官爵,访求其遗体,“起枯骨于九泉之下”,“葬以孤仪”,改葬于西湖栖霞岭南麓。在中国古代社会,称少傅、少师、少保为三孤。岳飞生前的最高官阶到正一品少保。可见当年朝廷是将岳飞的遗骸以“孤”的礼仪,即一品官之礼改葬于栖霞岭下的。
此外,在1979年重修岳墓时,曾对墓的外围和墓道进行发掘清理,发现地下墓基周围的旧条石还在,而在墓道两侧地下,则发现两具石俑。北面一具已残,南面一具基本完整。石俑头朝东,足向西,周围砌坎,身高213厘米,表面风化严重,露出石筋,面相长圆,衣纹简朴,和飞来峰宋代造像的风格接近。从石俑的雕刻风格、石质风化程度以及服饰等方面鉴定,属于南宋遗物。按照宋代的墓葬礼仪制度,三品以上大臣的墓葬,除有石羊、石虎、望柱各二外,还有两具石俑。这两具发掘出来的南宋石俑正是当年南宋朝廷以礼改葬岳飞于今址的实物见证,其中完整的一具现陈列于岳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