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宅位于西湖区北山路84号院内、葛岭山南麓,它曾是国民党将领汤恩伯的旧居,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小组的办公场所。
汤宅主人汤恩伯,浙江武义人。1926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历任国民党军界要职,曾官拜陆军副总司令、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国民党六届中央执委、总统府战略顾问等,陆军上将衔。1954年病逝,终年55岁。
汤宅是汤恩伯发迹后,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在第十三军军长、陆军中将任上建造的,为的是在家乡有一处落脚点,以便随侍他的“蒋委员长”。汤宅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用块石垒砌的围墙厚重坚固,绵延百米。左、右墙角都立有“汤界”字样的界碑,至今清晰可辨。院内由主楼和平房两部分组成。前后花园,绿草如茵。房前屋后,通道台阶皆由青石板和青石条铺砌,颇具古韵。而主楼则是一幢青砖叠砌、洋瓦盖顶的西式别墅,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房间十余个。宽敞的上、下阳台,精致的窗框廊,花饰的楼梯栏杆,葱郁的树木花草,处处显示出此楼的不凡身价。这处华屋美室,中西合璧,背山面湖,当时的门牌号码是“葛岭山麓23号”。
汤宅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曾是新中国首部宪法的起草酝酿之地。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来到杭州,起草修改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为了给宪法起草小组创造一个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浙江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请示华东局第三书记谭震林后,把毛泽东等安排住在刘庄,而把谭震林和谭启龙先后居住的北山路84号大院内的30号(即汤宅)供毛泽东和宪法起草小组办公用。
毛泽东与宪法起草小组在汤宅的工作过程至今鲜为人知,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必将赋予汤宅以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潜在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