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堤三岛相关

三堤三岛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的中心区域,著名的“西湖三堤"是指白堤、苏堤和杨公堤,“西湖三岛”是指西湖中的三座小岛,它们是三潭印月、湖心亭和阮公墩。

白堤原称“白沙堤”。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从断桥起,过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长1公里。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说的就是这条堤。后人为纪念白居易,称为白堤。

苏堤春晓俗称苏公堤,为西湖十景之首。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苏东坡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好鸟和鸣,意境动人,故称之为“苏堤春晓”。苏堤长达二千余米,两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异,每逢阳春三月,柳树成烟,掩映湖面,风趣横生。苏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六吊桥",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之歌谣。解放后六桥重新加固并拓宽,桥杆全部采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图案,保持古桥原有风貌。

杨公堤是与白堤、苏堤齐名的“西湖三堤"之一,因以明代杭州知府杨孟瑛主持开挖而成,后人为纪念杨孟瑛,称此堤为“杨公堤"。堤上六桥为“里六桥"。明《西湖游览志》将里六桥自北而南依次定名为环壁桥、流金桥、卧龙桥、隐秀桥、景行桥、浚源桥。后堤西的湖面渐趋淤塞、萎缩,杨公堤也逐渐成为与西湖西岸合为一体的道路(先后称仁寿山路、西山路)。2003年恢复杨公堤,并建纪念亭及杨孟瑛雕塑,以缅怀杨公浚湖筑堤之功绩。

 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又名三潭映月,面积6万平方米。四周围是环形堤埂,岛中有湖,水面划为“田”字形,建有一座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岛上建筑精致,四时花卉扶疏,有“水上仙子”美称。岛南湖面上有三个石塔鼎足而立,塔高2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个小圆孔,有“月光映潭,塔分为三”之说。历来人们将这里比作神话传说中的仙岛,故此岛有“小瀛洲”之称。三潭印月岛荫凝秀,园林精雅,文脉蕴藉,丰姿绰约,名列西湖十景,尤以仲秋时节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辉映、神思遄飞而向为秋游者所必到。三潭印月,花木扶疏,步移景异。以其地处湖中,是领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绝妙处,更是观赏苏东坡诗中所说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晴光”与“雨色”的最佳处。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央。湖心亭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合称“蓬莱三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在宋、元时曾有湖心寺,后倾圮。明代有知府孙孟建振鹭亭,后改清喜阁,是湖心亭的前身,因亭居于外西湖中央小岛上,故又称湖心亭。亭为岛名,岛为亭名。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称为“湖心平眺”。
  
阮墩环碧位于西湖中一座绿色小岛,是西湖著名的三岛之一。据记载:自清嘉庆五年(公元1880年),浙江巡抚阮元主持以浚所出的葑泥堆筑成了岛。为纪念他对浙江文化发展、保留古代文籍,及治理西湖的功绩,命名该岛为“阮公墩”。一九八二年,为开发旅游资源,在这面积8.5亩的岛上,增添1000多吨泥土,周围块石加固,基建二百四十多平方米,有“忆芸亭”、“云水居”、“环碧小筑”,后又辟垂钓区。“环碧庄”形成颇具特色的“绿树花丛藏竹舍”的水上园林。因岛外碧波粼粼,岛上草木葱葱,故名环碧庄,称为"阮墩环碧"。这里有“小洲、林中、人家”种种景色,游人来此,犹如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情趣、意境犹然而生,其乐无穷。

三堤三岛 发布时间:2012/7/23 16:38:43

三堤三岛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