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民谣中,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说法。然而,当一些外地游人在欣赏了如诗如画的景色后,往往对民谣中的“六吊桥”一词不很理解。因为,在游人韵眼里,苏堤上的六座桥怎么看都是拱型的,丝毫也没有一种被“吊”起来的形象和感觉。究竟怎样解释“六吊桥”三个字的由来呢?
据民间传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当知州时,由于西湖久不治理,加上豪门富户的霸湖筑田,致使葑草滋生,淤泥堆积,湖面逐渐变小,水源枯竭。苏东坡看到眼里,痛在心头。他决定整治西湖。
谁知,疏浚西湖一开始,便遇上了难题。挖起来的葑草、淤泥堆积到哪里去?当时有两种意见:一是在湖中再堆积几个大小不等的岛屿;但这样势必会破坏西湖的景观。二是将淤泥堆积在西湖的四周,可这样一做西湖的面积就更小了。苏东坡经过深人了解和实地踏勘,心里暗暗有了一个“筑长堤沟通南北两山”的大胆设想。但是否能实现,他心里没有十分把握。一天,他与当时治水很有经验的主薄苏坚沿湖察看,当来到西泠桥附近时,忽然想到要去净慈寺一带看看。他俩来到西泠渡口,连呼几声“船家”,都不见有人回答,而这时的渡口,却早已挤满了要想乘船去南山的人群。渡口上人多口杂,只听得人们对南北交通不便的一片埋怨声。其中有一位卖唱的老人,还当众哼起了当时流传在民间的一首小曲:“北山女,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环湖要走三十三。”原来,那时南山的男青年大多以砍柴为主;北岸的女青年大多以织布为业。但若想串门叙情,则要绕着湖岸走上三十三里的路程,极为不便。
苏东坡听了这首小曲及渡口群众的议论,才最后决定筑堤沟通南北的方案。但挖起来的泥是否能筑成一条长堤呢?这一点苏东坡也没有把握。于是,他就有了一个留下六个桥孔的筑堤计划。堤成之日,南山的男青年特地捐送了六块木板,做了六座临时吊桥。每逢早市、午后和傍晚,吊桥就放下来,两岸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往来,互相约会,互叙衷肠。而白天的大多数时间里,吊桥又是扯起的,里、外湖的船只可以随时通行。堤成以后,两岸又间隔栽种了杨柳和桃树。从此,苏堤上桃红柳绿,景色十分迷人。从那时起,民间就有了“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歌谣。尔后,大诗人苏东坡也即兴赋诗一首: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