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相关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发动约二十万民工开浚西湖,除葑草,挖淤泥,筑成了一条从南山到北山、横贯湖面长堤,人称“苏公堤”。在长达2.8千米的堤上,建有六座石拱桥,由南往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又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苏堤上还栽植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如诗如画的风光,使苏堤成了人们常年游赏的地方。南宋时,这里一度形成湖中集市,“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将其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明人李攀龙诗日:“桃红柳绿竞春天,澹点烟波倚岸妍。画舫停桡观翠袖,长堤勒马踏晴烟。花朝曾问西泠浪,谷雨重登锦坞巅。纵目楼台穷眺望,万山争列酒杯前。”明代杨孟瑛浚湖增筑湖堤,列植万柳;清雍正时,又浚湖修堤。难怪到了乾隆帝南巡游湖时,甚赞:“一株杨柳一株桃,夹镜双湖绿映袍。蓄眼韶光看不足,北高峰影接南高。”
2005年,经过苏堤修缮工程后,苏堤原来的布局未变,只是原来显得破旧的建筑物都已经过整治,花港观鱼码头、垂钓区、亲水平台几个景点都已被重新调整、设计。苏堤两侧沿水岸分布的过密乔木、灌木也经过修枝,给游客留出足够的观景空间;堤上的植物则围绕“苏堤春晓”主题进行了精心调整与布置,突出了桃红柳绿的春季景致。人工妆点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锦上添花。
苏堤景色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自南至北,从净慈寺附近的苏堤南端入口,先经映波桥。桥边垂柳飘拂,桥下碧波荡漾,左面西湖一角称“小南湖”,隔岸小南湖边上一座楼台,粉墙黛瓦,曲廊栏杆,景美境幽,这便是蒋庄。过花港公园正门向前是锁澜桥。两边湖面渐阔,左边是西里湖,右边是外湖,风软波柔,可眺躲在青山后的雷峰塔,别有一种情调。来到望山桥,驻足远眺,湖面开阔,宝石山、吴山左右对峙,湖中三潭印月与阮公墩历历在目,下望山桥便是苏堤春晓御碑亭,为清康熙帝所题。再前走是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点。旧时,这里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压堤”“锁澜”原是护堤之意,饱含着古人的良苦用心。过了压堤桥便是东浦桥,这里是湖上观日出的最佳点之一。桥左有一堤,名“金沙堤”,上有玉带桥,将西里湖隔开,北面称作“岳湖”,湖面种植荷花,曲院风荷即在岸边。最末一桥为跨虹桥,“映波”与“跨虹”成为对景。这里左可俯瞰风荷胜景,右可远眺孤山幽景。至此已是苏堤北端。下了桥,临湖有一座灰墙红瓦、尖顶陡坡的西班牙别墅风格假三层花园洋房--常宅,原其业主是上海常学山、常学廉兄弟,著名京剧演员常春恒常来此小住养心,现已辟为休闲、餐饮场所。堤上六桥全用安徽茶园石筑成,色呈微绿,与周围景色十分协调。
苏堤以“春晓”名,以初春时节桃红柳绿称胜。但其魅力更在于晨,在于雾,在于细雨微风之际。当软风几阵、细雨薄雾、烟水空蒙之际,长堤六桥,若隐若现,柳色与烟波相融,如淡墨山水,而画中清寂无人,一扫繁华脂粉气,恍若梦境。此便是文人墨客所激赏的“六桥烟柳”仙境。

苏堤 发布时间:2012/7/23 16:38:43

苏堤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