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石园是坐落于杭州佑圣观路的一处仿古园林,小巧精致。步入园内,但见花木扶疏,碑廊、亭榭、溪涧、山石错落其间,中轴线上的一方梅石双清碑尤为引人注目。正是这方碑石,引发着游人的思古之幽情,遐想到了南宋时期的德寿宫。
德寿宫,旧址范围南至望仙桥直街,北接佑圣观路,西濒盐桥大河(今中河)东抵城墙(今城头巷、吉祥巷一带。南宋时杭城正东门"崇新门"即在今清泰街和城头巷相交处附近)。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因"望气者言此地有郁葱之祥",权奸秦桧在此建造府第。秦桧死后,由朝廷收回改筑新宫,宋高宗赵构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禅位之后移居于此,并改名德寿宫。因高宗酷爱湖山之胜,宫内引水为池曰"小西湖",叠石为山曰"飞来峰",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奇花异草,连高宗都为它发出了"老眼为之增明"的感叹。惟因其规模宏大,园艺奇巧与皇宫中无异,时人在称禁城为"大内"或"南内"、"南宫"的同时,直呼德寿宫为"北内"或"北宫"。继高宗之后,禅位后的孝宗及宪圣皇太后、寿成皇太后也曾先后入住,宫名因此屡有变易,先后有"重华"、"慈福"、"寿慈"之称谓。
咸淳四年(1268),宋度宗划德寿宫之一半改筑宗阳宫奉祀道教神祗,另一半改为民居、道路,但仍然留有部分后圃。明永乐年间在(1403-1424)其后圃设市舶司专管海舶互市,嘉靖年间(1522-1566)设南关工部分司署(专司抽分木税)。明末,崇祯帝缢死煤山,南明弘光小朝廷覆灭之后,曾有"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见《明史》)故事,南关分司即为这位"三日监国"者之旧邸)。清雍正四年至八年(1726-1730),又有浙江观风整俗使驻扎于此。乾隆十七年(1752),改原南关分司之北部为育婴堂,其南为观梅古社。其时,当地摊贩聚集,兼有各种杂戏游艺,极为热闹。
正是这方曾为众多官署占地的土地,在很多年之后仍然保留着当年德寿宫的依稀旧貌。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则首推俗称"梅花碑"的梅石双清碑。
据史料记载,德寿宫有苔梅一树,自宋至明枝干繁茂,但历经岁月长河之冲刷,至今已荡然无存。1988年,上城区人民政府投资30余万元在碑石原址兴建梅石园。为复制碑石,上城区市政园林部门还派人专人赴京查长原碑下落,寻寻觅觅却是无功而返。园是现有的梅石双清碑,系据一扫热心市民提供的老照片制作,芙蓉石系采用明画家蓝瑛旧作拓片,而梅花则为今人所绘。
梅石园的落成,为游客尤其是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小憩的绝好去处,来此寻旧的台胞亦为数不少,昔日的帝宫后苑如今已成了寻常百姓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