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南连凤山路,北至朝晖路与河东路相接。以鼓楼、庆春路为界,分称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中山北路,全长6489米,宽8至14米不等。中山路是杭州最古老的一条南北大道,历经千年沧桑,沉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早在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鏐拓展杭城时,就在盐桥河(即今中河)西侧建成了与盐桥河平行的杭城主轴线干道,贯通杭城南北。南宋绍兴八年(1138),宋室定都杭州(时称临安),于凤凰山东麓建皇城。宋高宗为赴景灵宫祭祀,从大内和宁门(今凤山门附近)经朝天门(今鼓楼遗址)、众安桥北至天水桥,折西至斜桥到景灵宫,建成了贯穿全城的“十里御街”(时称天街,也叫大街)。据记载,御街全长约6000米,宽200步(约100米),街面由35300块大石板铺成,御街中心是御道,两边用巨石筑成河道,河道将御道与外面隔开。河中栽有荷花,河岸植有柳、桃,河道外边是走廊,供市民百姓行走。走廊与河岸之间又排列着两行黑漆柜叉子,以示禁人人内。每到春夏季节,岸上花柳夹映,河中香荷翠盖,登高望之,宛如一条由皇宫抛向余杭门(今武林门)的彩带。御街两侧,允许居民设铺经商,买卖昼夜不绝。陆游曾有“连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御街的夜景。御街两侧坊巷通道设置牌表,并标坊名。据记载,当时御街两侧共有孝仁坊、保民坊、吴山坊、清河坊、太平坊、修义坊、寿安坊、安民坊、纯礼坊、报恩坊等32坊,与御街相互沟通,形成鱼骨形的陆路交通网。
元明两代,居民填河建房,使御街面目全非。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大道(宋御街,时宽40步)每隔4哩(1哩为1.609公里)即有大市一所,方广每面各有半哩,每星期有三天为集市,有4万人来此贸易,各色货物应有尽有。”明嘉靖后,御街渐为民居占用,街道遂狭。至清代,御街分成南、中、北三段。南段有凤山门大街(凤山门直街)、大学士牌楼、察院前直街、水师前直街,中、北段沿用古时坊名,如清河坊、太平坊、甘泽坊、保佑坊、羊坝头、三元坊、官巷口、弼教坊、众安桥、同春坊、小学前、观桥街、孝子坊等地段名称。民国时拓宽建成沥青路,自凤山门至众安桥统称江墅路,众安桥以北仍沿用天汉洲桥、贯桥街、小学前、同春坊等地名;至民国18年(1929)自江干至湖墅统称江墅路。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江墅路改名为中山路,因路太长,又以鼓楼、众安桥为界,划成南、中、北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