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山为南高峰支脉,西接大麦岭,位于西湖西岸刘庄内。海拔35米,由质地松软之页岩构成,与苏堤望山桥隔西里湖相望。《湖山便览》卷九称:“俯瞰全湖,水天一碧,又名一天山。”
与热闹的湖滨相比,西山之丁家山一带便显得宁静而惬意,自有一份难得的清闲。故昔日湖上诸多私家园林,如蒋庄、郭庄、康庄、刘庄纷纷落户于此。
车行西山路,在一路清新的空气中,走过法国梧桐黄绿的浓荫,不多时,便是刘庄的西大门。
说到刘庄,自然要说到刘庄原主人刘学询。刘是清光绪年间举人,因倦于政治,一心经营自己的安乐窝,以高价买下了丁家山南傍湖的大片土地,因此有了如今的诸多建筑:水竹安乐斋、梦香阁、半隐庐、延秋水榭、耦耕草堂、湖山春晓阁、松岛长春屋、望山楼等。这座别名“水竹居”的庄园,现已改为西湖国宾馆。解放后,曾先后接待过多位要人。上个世纪,在这里曾发生过两件世人注目的大事:第一件,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起草;第二件,《中美联合公报》在此签署。
沿西大门小道往里走,那蔼蔼青山、郁郁绿树,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清新,就连远近草地里戴着草帽的除草工人,看上去都那么悠闲,仿佛在享受工作的乐趣。
顺着小道右拐,阳光已被浓密的秋叶遮住了,山道也变得潮湿、阴暗起来,台阶全是用打磨光滑的青石条铺成的。大约走二十几级台阶,就看见一处石壁,高一丈许,前有一石,卓立如屏,形如芭蕉,称为“蕉屏”。屏内置以石桌、石几,莹润无尘,若携琴于此,奏一曲《梅花三弄》,确为赏心乐事,故此处称为“蕉石鸣琴”。为昔日“西湖十八景”之一。如今,虽听不到琴声,却在石旁植了几株芭蕉,很落寞似地立着,耳边却有欢快的鸟鸣声,有几只还鸣叫着从头顶飞过,又没人另一边的丛林里。站在此处,向东北遥遥相对的应该就是孤山吧,那西里湖上泛着莹莹的湖光,有一两只小舟在湖面悠悠地飘荡。这座海拔只有42米的小山,游人大概只用1O分钟就可到达山顶。清晨的阳光在这里透过茂密的树木变成一个个奇形怪状的东西映在脚下,落在草叶上、野花上。扑面而来的是徐徐清风。凭高送目望去,水天一碧,心胸开阔的感受难又言明。
山顶静卧着一幢面积约220平方米的古色古香的中式别墅,走近这黛瓦朱窗、飞檐翘角的“老房子”,一块黑底金粉的匾额赫然人目:毛泽东读书处。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入住刘庄这个他称之为“第二故乡”的“家”时,曾于此屋主持过一次长达月余的读书活动。他与胡绳、陈伯达、邓力群、田家英等读书组“秀才们”,在这林荫蔽日、百鸟相鸣的湖山佳处,每日读书数小时,边读边议边记,留下了许多精辟见解。
这幢鲜为人知的老屋,它的历史价值不仪在于毛泽东的读书活动,还在于它曾是清末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的别墅“康庄”所在。康庄又名人天庐。康有为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16年,晚年隐居西湖的丁家山顶,筑人天庐以掩惆怅。现存的古迹仅几幢老屋和康有为亲书的“潜岩”、“康山”等题刻,以及吴昌硕题篆并识语的嵌空玲珑的“蟺叶”石。
透过屋子的窗户朝里张望,悠悠的光线里依稀可看见两张红白素花的单人沙发,屋的另一头正对着一张大书桌,旁边却有一盏的落地灯,一节一节水钻形的叠着的灯杆,闪着蓝色的光泽,显得非常朴素。
从屋子南面的小路下山,就是当年毛泽东主席往返于宾馆和读书处的必经之路。山路上偶尔可以看到长尾松鼠在林问跳跃,这种动静相宜、平淡悠闲的气氛,正是城市中难以寻觅的。
丁家山西北簏有赵之谦墓。赵之谦为清代著名书画家。近代著名戏曲家盖叫天墓,亦在丁家山西麓下临西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