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若人物  典故  历史事件  文学作品  传记

  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亦称有子,春秋末鲁国人。他尊奉孔子,认为孔子是出类拔萃的天下第一圣人。他刻苦学习孔子的思想,发扬“学而不厌”的精神,以火烙手,以防瞌睡,日夜攻读。对孔子的思想往往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释和理解,根据孔子关于在上位的人能用浓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的教导,成为有道德孝悌的人,不会犯上做乱,孝悌是人修养的根本,孝悌是“仁”之本。因而主张以“礼”为准绳,以“和”为原则处理事情。他认为人要守信义,一切盟约符合“仁”、“礼”都要兑现。他主张治理国家要“无为而治”宓子贱为单父宰,日夜操劳,事必躬亲。他对宓子贱说,要学习“舜鼓王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的思想。他的孝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朝设“孝悌力田”、“举孝廉”时多以他的话为依据他主张减轻剥削、寓富于民的思想,成为后世贤卧规劝帝王的名言。有若为人的易笃行,是孔子晚年的晚年弟子。他强记好古,在与鲁哀公论政时,提出“百姓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够?百姓贫穷,用度不够,国君又怎么会够”的“贵民”观点。他还提出“善事父母和兄长是仁的根本”,“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等主张。丰富了儒家的学说。因为有若的相貌和孔子长得非常相像,所以当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思念老师,就把有若当作老师一样的对待。东汉明帝十五年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739年)封“汴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度宗咸谆三年(1267年)以“平阴侯”从祀孔子。清乾隆三年(1738年)升为十二哲。

有若 发布时间:2008/2/14

时代:春秋
职业:儒家

有若 相关Top

人物
典故
历史事件
文学作品

有若 传记Top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後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