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春秋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至周,曾向他问礼。见周朝衰亡,遂退隐。西行出关,应关令尹喜之请,留所著《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素有争议。较成熟的观点是该书非出自老子之手,乃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保留了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老子主张绝圣弃智,清静无为,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但他认识到了人民反抗的力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哲学上,他具有朴素的辯证法思想,认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强弱、祸福等都是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