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祐,东汉大臣。字伯祖,中山安国(今河北安国县南)人。举孝廉,历尚书侍郎、任城令、扬州刺史、河东太守,所在损黜权强,平理冤狱。桓帝延熹四年(161)入拜尚书令。又任河南尹、司隶校尉、宗正,迁大司农。对宦官霸占之天下良田美业,山林湖泽,皆没收之。桓帝震怒,输左校。后赦出,复仕,以病推辞,乞退归田。当时士大夫敬重之,列名“八俊”之一。后拜中散大夫。灵帝初。太傅陈蕃辅政,出为河南尹。旋因蕃败,株连黜归。卒于家。
后汉书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刘祐字伯祖,中山安国人也。安国后别属博陵。祐初察孝廉,补尚书侍郎,闲练故事,文札强辨,每有奏议,应对无滞,为僚类所归。
除任城令,兗州举为尤异,迁扬州刺史。是时会稽太守梁旻,大将军冀之从弟也。祐举奏其罪,旻坐征。复迁祐河东太守。时属县令长率多中官子弟,百姓患之。祐到,黜其权强,平理冤结,政为三河表。
再迁,延熹四年,拜尚书令,又出为河南尹,转司隶校尉。时权贵子弟罢州郡还入京师者,每至界首,辄改易舆服,隐匿财宝。威行朝廷。
拜宗正,三转大司农。时中常侍苏康、管霸用事于内,遂固天下良田美业,山林湖泽,民庶穷困,州郡累气。祐移书所在,依科品没入之。桓帝大怒,论祐输左校。
后得赦出,复历三卿,辄以疾辞,乞骸骨归田里。诏拜中散大夫,遂杜门绝迹。每三公缺,朝廷皆属意于祐,以谮毁不用。延笃贻之书曰:“昔太伯三让,人无德而称焉。延陵高揖,华夏仰风。吾子怀蘧氏之可卷,休甯子之如愚,微妙玄通,冲而不盈,蔑三光之明,未暇以天下为事,何其劭与!”
灵帝初,陈蕃辅政,以祐为河南尹。及蕃败,祐黜归,卒于家。明年,大诛党人,幸不及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