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27~约97),东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时受业洛阳太学,师事班彪。历任县、郡功曹,州从事、治中等职,后辞官家居。汉章帝曾特诏公车征聘,因病未行。晚年生活潦倒。王充在哲学上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他否定天人感应说:“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在伦理思想上,王充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他赞成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说:“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他主张人性有善有恶,但强调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王充是先秦以后对中国古代逻辑有贡献的思想家,他较全面地阐述了论证问题。他提出的基本论证规则是 :切忌“失之所对”,偷换概念,转移论题;不能“首尾相违”,自相矛盾;要文显言明,“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仅存《论衡》。其思想对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很有影响。
后汉书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