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期,在晋、楚两国争霸战争中,曾夺得中原霸权的晋国于崤之战中大败秦军,挫败了西方秦国东进中原争霸的企图。此后十余年,晋,秦两国之间争战不断,互有胜负。至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夏,楚国已从晋国手中夺取中原霸权。同年七月,秦桓公乘晋霸业中衰之际,领兵东进,攻入晋国,进抵辅氏。二十七日,攻灭潞氏之狄不久的晋景公在稷(今山西稷山南)集结、演练军队。随后,景公令晋军向东北挺进,勘定原潞氏之狄的疆界,并使灭亡于潞氏的黎国(今山西黎城东北)复国。待景公闻悉秦军入晋后,又急令晋军回师西进,抗击来犯之敌。晋军进驻距辅氏不远的雒(今陕西大荔东南)。不久,晋将魏颗领兵对驻于辅氏的秦军发起攻击,大败敌军,俘
周定王十年(前597)三月,楚庄王因郑国时叛时服,亲率大军围攻郑都新郑(今属河南)。至六月破城,迫郑归降于楚。当楚围郑之际,晋景公派主政之卿(中军元帅)荀林父率上、中、下三军救郑。晋军进至河水(黄河)边,闻郑已降楚,本不想与楚决战的荀林父,以救郑不及为由,欲引军而还。上军主将士会亦认为,楚国内部稳定,军队训练有素,不可与楚争锋。而中军副将先縠则认为,面对强敌而退,将使晋失霸业,反对避战回师,且刚愎自用,不待命而行,竟自率中军一部渡河。荀林父唯恐因“师不用命”而有“失属亡师”之罪,被迫令全军尽渡,南进至邲地,扎营于敖、鄗二山之间。时楚军北进至于
郑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依违两难。周定王八年(前599),晋因郑与楚和,率诸侯之军攻郑,郑遂附晋。楚闻之率军攻郑,晋士会率军来援,与楚军战于颖北(颖水之北,约在今河南禹县北),楚军败走,晋遂留军守郑。次年,楚再攻郑,进至栋(河南禹县),郑又与楚在辰陵(河南淮阳西)结盟,归附于楚。楚退兵后,郑又与晋求和。
春秋初年,楚国有屈氏、蒍氏、若敖氏三个强大的同姓家族,其中以若敖氏势力最雄厚,包括斗氏、成氏两个分支。若敖氏的始祖敖是西周末年楚国国君熊鄂的儿子,因死后葬在若地,故称“若敖”。若敖氏是楚国政权中最早最显贵的贵族,其子孙中,除熊通为楚武王外、别子斗伯比、斗廉、子文等都是有名的军事家,在楚国对外扩张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自楚武王至楚庄王(前741—前591)的11个令尹中,出自若敖氏家族中便有8个。除令尹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官职司马也主要为若敖氏家族成员担任。这一时期,楚国王室依靠若敖氏家族形成了贵族政体,在这一政权统治下,楚国由一蕞尔小国迅速发展成为雄踞南方
周匡王五年(前608),晋苟林父帅诸侯之军攻宋,宋求和,遂与晋结盟。陈共公死时,楚国未使人参加葬礼,陈因而亦与晋盟。楚以宋陈背楚亲晋,乃联合郑军进攻宋、陈。晋赵盾率军救宋、陈,会合宋军攻郑。楚军救郑,与晋军在北林(河南新郑境)遭遇,晋军战败,解扬被俘,晋军撤走。
周匡王二年(前611)秋,楚国发生严重饥荒。戎人乘机先后侵扰其西南部之阜山(今湖北房县南)、大林(今湖北荆门西北)及东南阳丘、訾枝(今湖北钟祥境)四地;庸君统率附近地区蛮族各部叛楚;麇(今陕西白河东南)君亦联合附近地区濮族各部,集结兵力于选(今湖北枝江境内),伺机攻楚。面对内忧外患,楚庄王采纳司马蒍贾的建议,放弃迁都计划,决心先机制敌,以瓦解反楚集团,并首先选择距楚较近,实力较强的甫国作为重点打击目标。楚军出师半月,濮族各部即慑于楚军之威,各自散归。楚军进至句噬(今湖北均县西),楚庄王命庐戢梨率一部兵力为前锋进击甫军,在庸之方城(今湖北竹山东)被庸军击败。楚庄王采纳大夫师叔提出的因势利导,
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年),护送晋公子雍归国继位的秦军,在令狐被晋军击败。后,秦、晋在边界地区又数次交战,互有胜负。周顷王四年冬(前615年),秦康公为雪令狐战败之耻,亲率大军渡河攻晋,取晋西南部边邑羁马(今山西水济西南)。晋灵公任命赵盾为中军它帅、以邵缺、栾盾分率上、下军西进迎敌。秦、晋两军遇于河曲。晋上军副帅臾骈认为秦军孤军深入,经不起长期消耗,建议晋军高筑营垒,以逸待劳,伺机而动,被赵盾采纳。秦康公求战不得,遂听从晋逃臣士会的意见,发兵攻晋上军,诱使其部将赵穿出战。赵穿是赵盾堂弟,年轻气盛,无实战经验,见秦军来犯,即不顾禁令,率所部迎击。赵盾恐其有失,下令全军出击。因双方均缺乏进行
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晋襄公亡。晋国卿士、大夫多主张废黜年幼的太子夷皋而另择新君。当时,襄公庶弟公子雍在秦为质。晋卿赵盾遂命大夫先蔑、士会赴秦迎立公子雍。后因襄公夫人穆嬴的一再请求,赵盾等改变初衷,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春拥立夷皋为君,即晋灵公。秦康公不知晋已另立新君,派兵护送公子雍返晋。赵盾闻讯,率军拦截,进至堇朋(今山西临猗东),稍事整顿后,在夜幕掩护下,悄然南进,对已进抵令狐的秦军、发起突袭。秦军无备,大败而归。晋军乘胜追击至刳首(令狐附近)方止。
周襄王二十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周襄王二十五年和二十七年,晋为遏制秦军东进中原,两败秦将孟明视所率秦军。秦穆公力排众议,依然对孟明视予以信任和重用。周襄王二十八年(前624)四月,穆公命孟明视率军再度攻晋。秦军东渡黄河后,孟明视为激发将士斗志,下令将乘船焚毁,以示与晋军决一死战。斗志旺盛的秦军攻占晋邑王官,继而挥师北上进抵晋都翼郊。守翼晋军鉴于秦军来势凶猛,遂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秦军求战不成,遂转而南下自茅津(又名陕津,大阳津,今山西乎陆西南黄河渡口)南渡黄河,进抵崤山,掩埋掉三年前战死于该地的秦军士兵的遗骨,并树立标志,以志纪念。尔后,秦军班师回国。此战是晋秦争霸
晋文公五年(前632)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周襄王命令王室大臣尹氏、王子虎和内使叔兴父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还赏赐给晋文公许多东西,其中有“大辂”、“戎辂”两种车辆及车辆上的服装和配备、红色的漆弓一件和一百个红色箭镞、一千个黑色箭镞。此外,周襄王还赏赐称为“虎贲”的勇士三百人给晋文公。周襄王给晋文公的命辞是“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意味让晋文公恭敬地服从天子的命令,以安抚四方诸侯,并惩治不忠于王室的邪恶之人。对于周天子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