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Search : 人物 典故 事件 文学

合纵攻秦函谷关之战

  秦惠文王更元三年时,张仪由秦至魏为相,推行连横政策,企图使魏归附于秦,造成对其他国家的威胁。因而,齐、燕、赵、韩、楚等国均支持公孙衍的合纵政策。更元六年,张仪被驱逐回秦,公孙衍被任为魏相。更元七年,公孙衍发起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抗案,推楚为合纵长。向秦发起进攻,并联合义渠共同行动。但楚、燕两国并不积极,魏、赵、韩三国联军进至函谷关(河南灵宝北)就被秦军击退。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4-6

秦魏河西之战

  秦孝公为夺回河西地区,控制黄河天险,以便尔后发展,采纳卫鞅(即商鞅)意见,乘魏国在马陵战败,国力尚未恢复之际,派卫鞅为将率军攻魏。魏派公子卬为将,率军抵御。两军对阵时,卫鞅以结盟罢兵为名,诱请公子卬过营会见,暗中设伏。双方结盟后,席间伏兵突起,俘虏公于卬。秦军乘机猛攻,魏军以主将被俘,又无准备,因而大败。经连续惨败,魏国丧失了战国初期的首强地位。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4-6

齐魏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4-6

齐魏桂陵之战

  魏将庞涓率兵八万围攻赵都邯郸(河北邯郸南),赵向齐求救。当时齐国国势正强,决定救赵。但从齐国利益出发,仅派少量部队攻魏襄陵(河南睢县)一方面牵制魏军不使速胜,一方面坚定赵国抗魏决心,俟魏、赵两国精疲力竭时,再以主力与魏决战。魏军经一年苦战,于魏惠王十七年十月攻破邯郸。齐威王认为时机已到,派田忌为帅,孙膑为军师,领兵八万救赵。孙膑向田忌建议“攻其必救”,乘魏军主力在赵,魏都空虚之际,进攻大梁(河南开封),迫使庞涓回兵救援,在其返回途中,选择有利地形突袭魏军。庞涓果然率主力急忙从邯郸回国,到达桂陵(河南长垣西南),遭到齐军进攻。疲惫不堪的魏军大败。这是我国战争史上有名的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4-6

秦魏少梁之战

  魏与韩、赵因利害冲突发生战争,魏军在浍水(山西冀城南、西经曲沃通汾水)北岸大败韩、赵联军,俘赵将东柞,占领赵邑皮牢(山西翼城东北)。秦国乘魏与韩、赵作战之机,出兵攻魏,在少梁(陕西韩城南)大败魏军,俘魏军统帅公孙痤,并占领庞城(陕西韩城东南)。魏都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在秦、韩、赵三国包围之中,距东部地区太远,交通不便,为避免三国威胁,魏惠王于次年迁都大梁(河南开封)。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3-17

秦魏石门之战

  秦献公十九年(前366),魏、韩会师宅阳(河南郑州北)联合攻秦,被秦军于洛阳击败。二十一年秦献公亲自率军攻魏,两军在石门(山西运城西南之石门山)交战,魏军被歼六万余人,大败溃退。赵国出兵援魏,秦军撤走。这是战国初期,秦国一次大胜。周显王至此封秦献公为侯伯。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3-17

韩灭郑

  郑国处于楚、魏、韩之间,为三国争夺对象,经连年攻占,郑国土已很狭小。郑君乙二十一年,韩国乘魏、楚正在榆光(河南中牟南)交战之际,派兵攻郑,郑军溃败。韩军占领郑国全部领土,郑亡。韩国同时迁都于原郑都南郑(河南新郑)。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3-17

韩赵与魏浊泽之战

  周烈王七年(前369),魏武侯去世,儿子子罃和公中缓争做太子。公中缓势力较弱,逃往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境)求助。魏国大夫公孙颀也从宋国进入赵国,再转去韩国(今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都城郑(今河南新郑),劝韩国发兵破魏。这时,赵成侯与韩懿侯为了削弱魏国,乘其内乱,亲率两国军队,联兵大举攻魏。联军在黄河以北集结汇合,然后进攻魏国城邑葵(今河南焦作西北),一举将其攻克,鼓舞了士气。接着,挥兵西进,攻打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子罃坐镇都城,连忙派出魏军在浊泽迎战。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联军势盛,大败魏军,进而包围安邑。子罃在安邑城内束手无策,只好静观其变,寻机破敌。联军营垒中发生了分歧,赵成侯主张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3-17

田氏代齐

  齐桓公十四年,陈国公族内乱,公子完为避祸奔逃至齐国。齐桓公欲封公子完为卿,公子完不受,只接受工正之职。陈公子完至齐国为齐国田氏之祖。
  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前489年,齐景公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3-17

吴起变法

  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以图振兴楚国。“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运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这便把可节省的财政开支集中用于扩充军事力量,以财政促军政。新的法令规定对楚国旧贵族“三世而收爵禄”,被收爵禄的旧贵族必须迁到荒凉地区去,这既废除了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度,又开发了边远地区,培养了税源。吴起变法使国力大振,“南平百越,北并陈楚,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之强”。但变法也受到楚国失利贵戚的强烈反对,悼王死后,宗室大臣群起作乱,射杀吴起,楚国吴起变法因此夭折。吴起变法对数十年后的商鞅变法有重要的影响。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3-17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共14页 140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