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在两败齐国之后,恃胜而骄,大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争做盟主,欲称霸中原。其时,越王勾践乘夫差北上会盟,国内空虚之机,出兵直袭吴都,俘获了吴太子友。夫差闻讯大惊,又怕消息泄漏,诸侯不服,便拔剑连斩七名告败的信使,继续与晋定公争长。由于晋国大夫赵鞅以“将伐吴”相威胁,吴王夫差“乃长晋定公”(据《国语》所载,盟主之位最终仍由夫差争得)。然后仓惶引兵归国。吴军长途跋涉,劳累不堪,无法抵挡越军的进攻,夫差只得派伯嚭带着厚礼去越国求和,因吴国尚有一定的实力,越国自忖一时难于灭吴,遂同意媾和。
吴国为称霸中原,于周敬王三十五年联合鲁、邾、郯国军队攻打齐国,并派舟师自海上攻齐,被齐军击败。次年春,齐为报复诸侯攻齐之役,派兵攻鲁,被鲁军击败。五月,吴王夫差闻齐军攻鲁,率吴军会同鲁军以击之,攻克博(今山东泰安东南),进驻嬴(今山东莱芜西北),旋与齐军主力在艾陵展开决战。由于双方兵力各为十万,大体相当,于是吴上、下、右军分别由大夫胥门巢、王子姑曹、展如指挥,与齐军相对列阵。吴王夫差亲自指挥中军,列于吴三军阵后为预备队。齐军由国书率中军,高无丕率上军,宗楼率下军。初战,吴右军击败齐上军;吴上军则被齐中军击败。此时,吴王率中军及时投入战斗,救援胥门巢军,大败齐军。齐军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被歼,将
周敬王三十五年,鲁曾助吴攻齐。周敬王三十六年春,齐为对鲁实施报复,派大夫国书、高无邳率军攻鲁。当时,季孙氏主鲁国政,不愿率军出城迎敌,欲动员孟孙氏与叔孙氏出征。孟孙氏、叔孙氏因不满季孙氏专权,拒不从命。季孙氏宰冉求以国家利益为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利害,极力说服三家联手抗齐。三家遂达成协议,决定在鲁都曲阜近郊组织防御。鲁军分成左、右二军。左军为主力,由季孙氏之甲士7000人组成,冉求任主帅,布防于南门之外;右军系孟孙氏属下,孟孺子泄为帅,协助左军御敌。齐军到达鲁都近郊,从稷曲向鲁军发起攻击。孟孺子泄畏敌怯战,右军军心涣散,遭齐军攻击后即败退至城内。左军士卒起初因不信任冉求,不愿越过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句践闻吴王夫差为报父仇,正加紧训练军队,准备攻越,遂不听大夫范蠡的劝阻,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吴王闻报,悉发精兵击越。两军战于夫椒。越军战败,损失惨重,仅剩5000余人,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吴军乘胜追击,占领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包围会稽山。越王无奈,采纳大夫范蠡、文种建议,派文种以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请其劝吴王夫差准许越国附属于吴。伍员请吴王勿许。此时,夫差急于北上与齐争霸,不纳伍员之言,遂与越讲和,并率军回国。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句践即位。吴国趁机伐越,越出兵抵抗,两军战于檇李,句践派敢死队自杀于吴军阵前,趁吴军惊惶之际率军突击,吴军大败,吴王阖闾被击伤脚趾,在回师途中死去。吴国称霸的势头暂被扼止。
春秋中期以后,鲁政权不断下移,被称作“三桓”的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族之家臣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或以其控制之邑为据点发动叛乱。为防止家臣据“三桓”之私邑反叛,这年夏,鲁司寇孔丘建议定公拆毁“三桓”私邑邱、费、成。是时,“三桓”之家臣势大震主,故此议亦得到“三桓”的响应。叔孙氏首先率军拆毁邱邑。季孙氏欲毁费邑。费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众反叛,袭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东),鲁定公出逃,躲进季孙氏之宫。鲁司寇孔丘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军反击叛军。费人溃退。鲁军乘胜追击,再败其于
齐、卫联合攻晋,齐军首战胜利,攻占夷仪(山东聊城西),然后与卫军协同,分别由东、南两方向五氏〔河北邯郸西)进攻。中牟(河南鹤壁西)当卫进军中途,驻有晋军战车千乘。卫军仅有战车五百乘,晋军本欲邀击卫军,因判断卫军由国君亲自率领,士气较强;齐军胜而骄傲,必然轻敌,遂向齐军进攻,大败齐军,获战车五百乘。
周敬王十四年,吴大举出兵攻楚,占楚都郢。楚昭王逃至随(今湖北随州),一面整顿军队,一面派大夫申包胥赴秦求援。次年,秦哀公以大夫子蒲、子虎为将,率战车500乘援楚。六月,秦军与楚大夫子期部会师于稷(今河南桐柏),大败吴王弟夫概军于沂(今河南正阳)。楚大夫子西又在军祥(今湖北随州西)击败吴军。同时,申包胥、王孙圉等又发动楚人不断袭击吴军。七月,为解除南下进军的后顾之忧,秦、楚联军灭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城镇)。楚军初遇吴军于雍澨(今湖北京山),为吴所败。待秦军赶到后又击败吴军。接着,秦、楚联军又先后在麇和公壻之溪(今湖南岳阳东)大败吴军。吴王阖闾弟夫概自沂失败后,趁机归吴自立为王。越国也乘吴长年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楚因蔡灭其附庸沈国(今河南平舆北)出兵攻蔡(今河南新蔡),蔡向吴求援。同时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君因不满于楚的勒索欺凌亦与吴暗通。吴王及孙武认为有深悉楚国内情的蔡、唐相助,决战有利,遂于当年冬倾全国3万之军,乘船溯淮西进。至淮汭(今河南潢川北淮水湾曲处)舍舟登陆。围蔡楚军见吴军来援,解围而归。
吴以3500精锐为前锋,在蔡、唐军引导下迅速通过大隧、直辕、冥三关(均在今河南信阳南),进抵汉水东岸。楚军撤蔡围后在汉水西岸防守。主帅令尹子常采取左司马沈尹戌的建议,决定由子常率主力依托汉水、正面牵制吴军,沈尹戌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东)调集北境驻军,焚毁敌船、阻塞
周敬王十二年夏,吴王阖闾诱使楚之属国桐(今安徽桐城北)叛楚,又唆使楚之附庸舒鸠(今安徽舒城东南)劝诱楚发兵攻桐。楚不知是计,于同年秋遣令尹囊瓦率军攻吴,进至豫章;又令公子繁率军自六(今安徽六安东北)经舒鸠袭桐。吴军故意将大批船只集中在豫章南部江面,示以守势,暗中却将主力潜伏于巢(今安徽桐城与安庆之间)。囊瓦以为吴军尽在江上,因而松懈了对陆上方面的戒备。吴军乘机突然对楚军侧后发动袭击,楚军溃败。吴军尽俘其战船,又乘胜攻占巢地。楚公子繁率部经过舒鸠时,亦遭吴军伏击,公子繁被俘。经此一战,楚国在豫章以东诸邑及属国皆被吴所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