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净寺又名中天竺寺,距法镜寺不到半公里,位稽留峰下。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宝掌禅师创建。宝掌系印度人,因来自中部印度,故中天竺又称中印峰。仁寿中期(602~603年),命慧诞法师携神尼舍利在飞来峰造神尼塔,为杭城第一塔。吴越王钱弘俶在中天竺建寺,名崇寿院,香火兴盛,香客甚多,成为游览名胜。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称天宁万寿永祚禅寺。元天历年间(1328~1329年)改称天历永祚禅寺。明洪武元年(1368年)赐号中天竺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惠镛、法琦、清琳等募建殿刹圣像及白衣观音堂。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清帝弘历南巡时,为中天竺寺御题寺额为法净寺。光绪十八年(1892年
法喜寺又名上天竺寺,在乳窦峰北,白云峰南,距中天竺约1公里。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僧人道翊在白云峰下结庐修行,称大名山房,是上天竺开山祖师,他在山中见有奇木发光,遂请孔仁谦刻成观音像。吴越钱王弘傲在上天竺开路筑基,建观音看经院,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五月建成,这是上天竺最早的寺院。后汉乾祐年间(948—950年)僧人从勋自洛阳带来古佛舍利置于观音像头顶(像高1尺6寸)。北宋年间,元净法师住持上天竺看经院19年,他受法于下天竺慈云大师,善诗能文,学行甚高,深受宋神宗器重,赐号辨才。他在白云峰下建白云堂,“白云堂印”成为朝廷授予僧官的官印。宋建炎四年(
净慈寺位于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是西湖周围的第二大名刹,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寺之最。这里峰峦竞秀,怪石林立,松柏苍翠,蓝天绿林古刹,自然天成。它是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净慈寺最早叫“慧日永明院”,为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元年(954)吴越王为永明禅师所建。永明禅师曾主持杭州灵隐寺六合塔的修建,并创建净慈寺,是净慈寺的开山祖师。净慈寺在南宋嘉定十三年复建,历时五年,塑五百罗汉,供奉在罗汉堂内。明清以后屡毁屡建。
现今的净慈寺分前、中、后三重大殿。中间的大雄宝殿,黄色琉璃屋顶,端正庄严。在大雄宝殿西侧有济祖殿,殿前有运木古井一口,这是净慈寺最具传奇色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开山祖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初具雏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及池鱼之灾,寺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