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牡丹亭的东南面山坡上,有一处极不显眼的平台,平台旁植有古梅一株。就是这处不显眼的平台,园林工人们用巧手将黑、白两色的鹅卵石,仿梅树姿态铺砌成一幅优美的树形图案。据传,这幅优美的树形图案,就是根据阳光下投射下来的梅树倒影绘制而成的。并取宋代诗人林和靖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定名为“梅影坡”。近代文学家马一浮先生,还特地为该景点题过名。原先的那株古梅早已枯死,取而代之的是近年来栽种的这株梅树,虽投影与鹅卵石砌成的树形图案不相吻合,但仍不失为一处园林佳景。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发动约二十万民工开浚西湖,除葑草,挖淤泥,筑成了一条从南山到北山、横贯湖面长堤,人称“苏公堤”。在长达2.8千米的堤上,建有六座石拱桥,由南往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又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苏堤上还栽植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如诗如画的风光,使苏堤成了人们常年游赏的地方。南宋时,这里一度形成湖中集市,“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将其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明人李
三台梦迹在三台山路南侧,是一组特色明显、样式古朴的建筑。这组建筑采用浙江山地民居和江南水乡民居的特点,着重展现西湖湖西水系和湿地生态的历史风貌,由先贤堂、清晖园、灵泉仙馆、天香法雨、雪舫等景点组成。
沿南山路南行,过苏堤,即为杨公堤南面入口。此堤位于西里湖的西面,沿山脚布置,具体位置大致相当于原西山路,堤上设六座桥,与苏堤“六桥”遥相呼应,俗称“里六桥”,自南向北依次为:浚源桥(从定香桥而入,虎跑、珍珠二泉之水流经此桥)、景行桥(西通麦岭路)、隐秀桥(绕丁家山而东,西通花家山)、卧龙桥(近龙潭,西通茅家埠)、流金桥(金沙涧之水流经此桥,西通曲院路)、环璧桥(近净空院,玉泉之水流经此桥,西通耿家埠)。为满足游船通行与构景要求,恢复的杨公堤“里六桥”均为拱桥,其中浚源桥和环璧桥还是双联拱桥。
从花港缓步踏上杨公堤,一路水光山色,虫声鸟鸣,竹树映眼,令人应接不暇。行至浚源桥,花山霞鹃诸景尽
天香法雨位于三台梦迹西北角,由解香楼、多味轩、三咽阁、淡然小筑四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建筑形式与灵泉仙馆类似。这里环境优美、满目翠绿、溪水潺潺、茶香四溢,是游客休闲、品茗、避暑的绝佳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