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坝头既是地名又是巷名。作为地名,羊坝头泛指中山中路中段、清泰街西端以及开元路东端一带。此地域,古代系海滨,为防海潮袭击,在此建防潮大塘并筑坝称洋坝,俗称羊坝头,“羊”为“洋”讹。南宋以来,此地为城内市西坊,又称文锦坊,为杭城商业中心。店铺林立,市面繁荣,有醋库、旅舍等,八方游客云集,酒肆茶楼通宵经营。当时有名的熟药局、惠民药局、金银铺均位于此。明代为蔬菜鱼肉等集市贸易之地。民国时,羊坝头仍十分繁荣,当时著名的老店万源绸庄、高义泰布店、亨达利钟表店、方正大茶号都在此。建国后此处也还是杭城商业中心之一。旧时此处有“买市”、“灯市”等传统喜庆活动。羊坝头巷,在凤凰寺北,原东起中山中路中段与原平
火药局弄,旧称火药局前,位于太平坊内。西通定安路,向东折向南接连惠民路(原惠民巷),今绕定安苑建为住宅区。“火药局前”之名,起于明朝初年。当时倭寇已开始侵扰沿海地区,当局重视火药为防倭利器,注重生产火药。洪武三年,建旗纛庙后因其南面有杭州卫都指挥使司,为本城武备衙门,嫌互受影响,于洪武八年(1375)徐司马建议迁庙于普济桥东的太平坊内。后因制火药中出现爆炸事故,将火药库由旗纛庙迁出,另找空阔地面制药,改善安全措施,不敢让它接近屋宇。旗纛庙重建后,仍旧保持威仪。门前竖立大旗,霜降之日祭典隆重,迎神扬兵,列陈旗帜、刀戟、弓矢、斧钺、盔甲。军队鼓吹军乐,金鼓相导,绕街迎赛。有飙骑数十,飞辔往来,
南起河坊街,北转西通南山路,长208米,宽2.5-3米。南宋时称流福坊,为临安府治所在。明时称荷花池头,巷名延续至今。据《郭西小忐》载:荷花池头,地近勾山,相传为明时一赵姓指挥(武官)所浚,藕茬虽无,遗址尚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十三年的两次大火后,被夷为平地,其遗迹已不可找。另据《淳裙临安志》卷五《旧治古迹》载,临安府尹赵与懽府治内建玉莲堂,规制闳壮,挹山(府山,又称竹园山)瞰池,为寮属会聚之地。2001年在荷花池头挖掘房基时发现南宋临安府治遗迹,列为我国2002年十大考古成就之一。巷内31号,为民国初典型的中西式两楼别墅,坐北朝南,二开问,青砖砌墙,木板铺地,落地式花格玻璃门,
北起河坊街,南塞,长76米,宽3米。南宋时,八作(泥作、赤白作、桐油作、石作、砖作、瓦作、竹作、井作)司在此巷,故称八作司巷,巷名沿用至清,后先后讹称为八桌子巷、八足子巷、(虫八)蜡子巷。民国时称虫八蜡子巷,建国后沿用。旧时巷内有明抗倭名将戚继光祠,建国后改作民居。
南起高银街,向北折西通延安路南端,折东转北通惠民路,长317米,宽4米。北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国王钱弘俶在此建光明院,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为光明寿昌院,南宋绍兴初,以其地为秘书省。元灭宋后,至元二十一年(1284)将设在扬州的江淮行中书省迁此,改名为浙江等处行中书省,辖两浙(浙东、浙西)、福建、江西四道。至正初毁,三年(1343)重建,十二年(1352)又毁于兵燹,再次重建。明洪武元年(1368),仍沿袭元制,九年(1376)改名为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后屡毁屡建。清仍以布政使司设置于此。其时署前有一方池,周列90石狮头柱,日“百狮池”,中有一桥,池中养鼋,起伏不定,大者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