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肱(97~173),字伯淮,东汉彭城广戚(今江苏沛县东南)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姜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三人都以孝行著称。而兄弟之间亦非常友爱,常同被共帐而眠,一直到各自娶妻,兄弟之间还依恋不舍,但为了生育后代,才各自分开居住。姜肱博通《五经》,还懂得天文,从远方来求学者有三千多人。诸公争加征辟,皆不从命。后桓帝乃令画工前来,欲画其形貌,姜肱躺在昏暗之处,以被盖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画工竟不能见之。中常侍曹节掌权,诛杀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之后,想借尊宏贤德之人,以缓解众怨,乃上言皇帝,征姜肱为太守。姜肱乃隐蔽躲藏,远浮至海滨。再以黑色币帛征聘,皆不从命。又立刻任命其为太中大夫,诏书至门
崔寔(?~约170),东汉政论家。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人。崔骃之孙,崔瑗之子。少好典籍,知识广博。桓帝时任议郎,迁大将军梁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同于东观致力著述。后出任五原太守,勤于政事,教民纺织。旋奉召回京,任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梁冀被杀后,他以故吏免官,被禁锢数年。时鲜卑屡犯边境,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他经司空黄琼推荐,任辽东太守。后召任为尚书。曾对当时“政令垢翫,上下怠懈,风俗彫敝,人庶巧伪”的现实进行大胆的抨击,为时人称道。后因四方阻乱,称病不视事,数月免归。建宁中病卒。著碑、论、箴、铭、答、七言、词、文、表、记、书
崔瑗(78~143),东汉大臣、文学家、书法家。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人。崔骃之子。早孤,锐志治学,刻苦攻读,能传其父业。精通天文、历数、《京房易传》等。十八岁至京师,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情投意和,甚为友好。怀才不遇,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仕途多坎坷。顺帝时举茂才,任汲令。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其为宿德大儒,素有政绩,因而升迁济北相。后因事入狱上书自讼据理力辩,得理而出。旋病卒于洛阳。善文辞,尤善书记、箴、铭。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社文》、《悔祈》七言凡五十七篇。善章草,师杜操(度),唐张怀瓘《书断》称其书“点画之
崔骃(?~92),东汉辞赋家、学者。字亭伯。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崔篆子。骃年十三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以典籍为业,时人讥其太玄静,乃作《达旨》以答焉。章帝元和中,始修古礼,巡狩方岳。骃上《四巡颂》,为章帝所赏。帝言之于窦宪,遂为宪上客。窦太后临朝,骃献书诫宪以骄盈。及宪为车骑将军,辟骃为掾。数谏宪骄恣。及宪击匈奴,骃为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指切长短。宪不能容,遂疏之。出为长岭长,骃自以为不得意,遂不之官而归。永元四年(92)卒于家。《后汉书》本传谓“所著诗、赋、铭、颂、书、记、表、《七依》、《婚礼结言
桥玄(109~183),字公祖,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东南)人。出身官僚世家,少为县中功曹。当时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桥玄前去拜见,因言陈国国相羊昌的罪恶,请求担任陈国从事,以追查其奸情。周景同意了他的请求。桥玄到任之后,将羊昌的宾客全部逮捕,拷问其赃罪。羊昌一直为大将军梁冀所善,梁冀传紧急文告以救之。周景承旨以召桥玄,但桥玄并不理会,而追查更急,最后将羊昌用囚车押往京城,桥玄因此著称于世。后被推举为孝廉,补洛阳左尉。当时梁冀之弟梁不疑任河南尹,桥玄以公事应到府中受对,耻为所辱,于是弃官归乡里。后经四次升迁,任齐国国相,因事被罚做四年苦役。刑满释放,再被征召,升任上谷太守,又任汉阳太守。当
陈龟,字叔珍,上党泫氏(今山西高平)人。出身于世为边将之家,熟悉弓马,雄居北州。陈龟自幼有志气。永建年间,被推举为孝廉,五次升职之后,任五原太守。永和五年(140),任使匈奴中郎将。当时南匈奴左部反乱,陈龟认为罪责在南单于不能制下,外顺内叛,逼迫其自杀。陈龟也因此被免职,逮捕入狱。出狱后,再得升职,任京兆尹。当时长安附近豪强横行,侵暴小民,陈龟到任后,厉行法制,为屈枉者全部伸冤,郡内大悦。恰在此时,羌胡入侵边境地区,杀汉廷官吏,驱略百姓。因陈龟熟悉边地风俗,被桓帝任命为度辽将军。临行之前,上疏桓帝,认为羌胡之所以能入寇汉边,原因在于官吏不良,贪赃枉法,及赋税沉重,请求“改任牧守
庞参,字仲达,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初仕郡中,并未知名,河南尹庞奋见而奇之,举为孝廉,任左校令。后因犯法被强制劳作。永初元年(107),凉州先零种羌反叛,朝廷派车骑将军邓骘讨之。庞参在服刑期间让自己的儿子庞俊代为上书,认为以大兵征讨劳民伤财,不如屯兵于边,安抚吏民,减轻徭役赋税,恢复生产,养精蓄锐,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则能击败羌人反叛。恰在此时,御史中丞樊准上疏举荐庞参,邓太后即纳其言,把庞参从囚徒中提拔上来,召任为谒者,使西督三辅诸军屯。后任汉阳太守,在职期间,能抑强助弱,以惠政得民。元初元年(114),升任护羌校尉,叛羌皆怀其恩信。第二年,大多降之。后任辽东太守。永建元年(12
陈禅(?~126),字纪山,东汉巴郡(四川阆中一带)人。初仕郡功曹,后举孝廉,为州从事。历汉中太守、谏议大夫。永宁元年,转玄菟(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侯城障尉,任辽东太守。鲜卑人入犯,禅不用兵,但派吏卒前去晓之以理,单于随使入郡城,禅在学宫中以礼相待,感化入犯者心服而去。及邓骘被诛,禅以故吏免。复为车骑将军阎显长史。顺帝即位,迁司隶校尉。第二年,卒于官。
李恂,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人,字叔英。少习《韩诗》,教授生徒常数百人。章帝时,为侍御史,奏使幽州,所过图写山川、屯田、聚落,共百余卷。累官张掖太守,奉公不阿,被大将军窦宪所奏免。后以谒者领西域副校尉,珍宝一无所受。迁武威太守,坐事免官,徙归乡里,与诸生织席自给。
仲长统(180~220),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人。东汉政论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善于文辞。20多岁时游学青、徐、并、冀各州,并州刺史高干喜欢招纳四方贤士,仲长统则说他“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高干不信,仲长统随即离开。不久高干因为并州叛乱败亡,于是并州冀州名士均以仲长统为大才。其人倜傥敢言,行为不羁,被时人称为狂生。常托病拒绝州郡召命。建安十一年(206年),尚书令荀彧举荐统为尚书郎。后曹操为丞相,他参与军事。每论说古今及世俗行事,均发愤叹息。故写政论发表自己观点,结成集子,名曰《昌言》(“昌言”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