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85~162),字节信。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少好学,有志操”(《后汉书·王符传》)。同马融、张衡等友善。因他系庶出,又无舅家,为乡人歧视。加之他不求荐引、不苟流俗,所以游宦不获升迁。因而隐遁著述,终生不仕。延熹五年(162),同乡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回安定。乡人往谒,皇甫规冷落退职太守,而欢迎王符。以致时人传语说:“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可见他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潜夫论》,“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其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实践了他文章以
王充(27~约97),东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时受业洛阳太学,师事班彪。历任县、郡功曹,州从事、治中等职,后辞官家居。汉章帝曾特诏公车征聘,因病未行。晚年生活潦倒。王充在哲学上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他否定天人感应说:“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在伦理思想上,王充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他赞成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说:“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
徐璆,东汉大臣。字孟玉,广陵(江苏扬州)人。少博学,辟公府,举高第。迁荆州刺史,“奏属郡太守及属县有赃污者,悉证案罪,威风大行”(《后汉书》)。中平初,参与镇压黄巾军。后转东海相,拜太常。
爰延,字季平。东汉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桓帝时为博士,迁侍中。历任五官中郎将、魏郡太守、大鸿胪等职。曾借灾异谏劝灵帝“除左右之权,寤宦官之敝”。后因病免归。
霍谞,字叔智,魏郡邺(今河北临漳)人。少通经学。年十五上书大将军梁商,为其舅宋光理冤,因而知名。初仕郡,后举孝廉。任金城太守,为境内羌胡敬服历官北海相、尚书仆射、廷尉等职。桓帝时封邺都亭侯。
应劭,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字仲远。汉灵帝时举孝廉,为车骑将军何苗的掾吏。献帝时,任泰山太守。应劭坚决反对陈忠之“父子兄弟相代死”,认为“陈忠不详制刑之本”,让当死者生,而让当生者死是败法乱政。要求赏必酬功,罚必应罪,所谓“赏刑之宜,允执厥中”。献帝初,由于董卓“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遗”,他积极参加了广泛而又系统的律令编纂活动,为整理法制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成《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诏书》及《春秋断狱》等共250篇,又&l
应奉,东汉学者。字世叔,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之西)人。出身官僚世家,自幼聪明,自少及长,凡所经历,莫不暗记。读书五行俱下。任郡决曹史,行部四十二县,录囚徙近千人。及还,太守详细询问,应奉口陈罪犯姓名,罪行轻重,无所遗漏,时人以之为奇。后被大将军梁冀举为茂才。永兴元年(153),任武陵太守。任职期间,平定盗贼,兴办学校,甚有政绩。后坐公事免官。延熹五年(162),武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蛮夷复寇乱荆州,车骑将军冯绲以应奉有威恩,为蛮夷所服,上疏请与之同征。任从事中郎。武陵平定后,冯绲推功于应奉,荐为司隶校尉。纠查贪赃枉法之事,不避豪强贵戚,以严厉著称。后党锢事起,应奉以病为由,辞官归
翟酺,字子超。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人。四世传《诗》,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初仕州郡,征拜议郎,迁侍中。安帝时,应试补尚书。延光三年(124),出为洒泉太守,迁京兆尹。顺帝即位,拜光禄大夫,又迁将作大匠,节省费用岁达四五千万。上疏言修缮太学,开拓房室。后屡遭权贵诬陷,卒于家。著有《授神》、《钩命解诂》12篇。
李法,东汉大臣。字伯度,汉中南郑(陕西关中)人。博通群书,性刚而有节。和帝时,应贤良方正对策,任博士,迁侍中,光禄大夫。因上书认为朝政苛酷,宦官权重,外戚贵盛,被免为庶人还乡。后又征为谏议大夫,正言激辞,无改于旧。出为汝南太守,政有声迹。
杨终(?~100),东汉学者、文人。字子山。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年十三,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明帝时,征诣兰台,拜校书郎,章帝时,曾上疏论宽刑狱。建集群儒论定五经之议,遂有白虎观之议。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又尝劝马廖以训戒子弟。终兄凤为郡吏,太守廉范遣凤候终,终为范游说,坐徙北地。及章帝东巡狩,终上赞颂,颂祥瑞及祖宗鸿业,凡十五篇。诏赦回故郡。著《春秋外传》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万言。《华阳国志·先贤仕女总赞》谓终有《雷赋》、《生民诗》、《孤愤诗》及《符喘诗》十五章。今并佚。唯《后汉书》本传所载上疏及《与马廖书》存,清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