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宠(?~29),字伯通。新莽末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为更始政权偏将军,行渔阳太守事。后附萧王刘秀,封建忠侯,赐号大将军。助刘秀击王郎,转运粮食,前后不绝。又转盐铁易谷,积珍宝,以是富强。后因功高赏薄,心怀怨望,建武二年(26),发兵反。次年,与匈奴联合,攻拔蓟城,自立为燕王。建武四年,刘秀派将军刘喜等人攻克涿州等地。匈奴派兵增援彭宠,被上谷太守击退,彭宠退出蓟城,据守渔阳。次年,彭被子密杀死,子密降刘秀,渔阳平。
王闳(?~30),王莽叔父王谭之子。祖辈原居琅邪郡。平阿侯王谭之子,王去疾之弟,娶萧咸之女。汉哀帝时为中常侍,哀帝想禅让给大司马董贤,王闳告诉皇帝不可如此,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亡穷,统业至重,天子亡戏言!”上默然不说,被皇帝冷落,出归郎署。后被王莽猜忌,出为东郡太守以东郡三十余万户归降更始政权。建武六年(30)光武帝派王遵讨伐王调,王闳与曹史等杀王调,迎王遵,受封列侯,王闳坚辞不受,光武帝征他入朝,但在中途病故。有子王景。
庞萌(?~30),山阳(治所在今山东金乡)人,东汉初年将领。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庞萌投身于反对王莽的起义军-下江兵中。更始皇帝被拥立后,使命他为冀州牧,隶属于尚书令谢躬,一起讨伐王郎。后来,谢躬被刘秀杀死,庞萌于是归降了刘秀。刘秀称帝后,任命庞萌为侍中。庞萌为人逊顺,很得刘秀信任。
刘秀经常对人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庞萌是也。”后来,封庞萌为平狄将军,与盖延等将领一共讨伐董宪。但诏书只发给盖延,而没有发给庞萌,庞萌认为刘秀已经不再信任自己,于是起兵造反,与董宪联合,刘秀气得七窍生烟,决定亲率大军讨伐。刘秀对众将领说:“吾常以庞
王郎(?~24),一名昌,赵国邯郸(今属河北)人,本以占卜看相为业,同时还懂得星相历法,总以为河北有天子之气,在王莽末年动乱之际,就谎称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更始元年(23)十二月,被西汉宗室刘林,当地大豪强李育等人,共立为汉帝,定都邯郸,封刘林为丞相,李育为大司马,移檄郡县,河北一带望风归顺。当时刘秀正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巡抚河北,王郎以十万户封邑悬赏征求刘秀的人头。刘秀征发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治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突骑,经过二十多天攻打,终于力克邯郸,王郎趁夜逃走,刘秀大将王霸追斩之。
和熹邓皇后(81~121),名绥,东汉和帝刘肇皇后。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西)人。太傅邓禹孙女。幼颖异,六岁能史书,十二岁通《诗经》、《论语》。永元十四年(102)立为后。是时方国贡献,竞争珍丽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绝,岁时但供纸墨而已。和帝崩,先后迎立殇帝、安帝,绥临朝听政。其兄邓骘辅政,执掌大权;兼用外戚、宦官,尊礼三公,宏扬儒学,荐举名士杨震等人。建光元年(121)卒,谥曰熹。是年,安帝与宦官李闰合谋,诛灭邓氏家族。
邓骘(?~121),东汉外戚。字昭伯,南阳新野(今新野南)人。邓训子,和帝皇后邓绥兄。初辟大将军窦宪府,因妹入宫,兄弟皆除郎中。及妹为后,他三迁虎贲中郎将。和帝死后,策立出生百日的殇帝和年幼的安帝,邓太后临朝,自任大将军,专断朝政。他曾倡节俭,并举荐杨震等人,借以取得官僚大地主的支持。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合谋诛灭邓氏家族,骘绝食自杀。
邓训(?~92),字平叔。东汉时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太傅高密侯邓禹第六子。少有大志,厌文尚武,邓禹骂他不肖。明帝初年(58)为郎中,能与士卒同甘苦,士大夫多附之。章帝时任乌桓校尉。历官张掖太守。永元元年(89),取代张纡为护羌校尉,进驻临羌城(今黄源县城东),离间羌人,采取安抚政策,又发兵进攻大、小榆谷(青海贵德西境)。邓训发湟中兵六千,至归义城(今青海贵德黄河北岸尕让村),为黄河所阻,命兵士“缝革为船,置于稗上,以渡河”,击破羌豪迷唐,迷唐败走颇岩谷。后长期奉命戍边,为张掖太守,治边取信于少数民族,叛乱匿迹,边关久安,为民敬重。永元四年(92),病卒,各族居
寇恂(?~36),字子翼,东汉时上谷县昌平(今北京)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建武元年光武帝刘秀以河内(今河南焦作)险要富实,欲择诸将守河内,苦无人选,问于邓禹。邓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民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遂拜河内太守,譬之于萧何留在关中。寇恂“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后任颖川太守,治颍川,有政绩。后官执金吾,贾复的小兵妄杀良民,被寇恂处死,贾复大怒,要找寇恂报仇。寇恂不与贾复见面。光武劝说:“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遂同舆并出。官至汝南太守。一日寇恂随光武帝
邓禹(2~58),东汉初期著名将领。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少时非常聪慧,曾游历长安,与刘秀同学,交往甚密。刘玄更始元年(23),闻刘秀起兵于河北,即前去投奔,并向其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被刘秀采纳。并随刘秀略定河北,消灭王郎等割据势力,镇压铜马等起义军。更始二年,赤眉军入关,刘秀任命邓禹为前将军,率精兵2万,并自选将领向西进发。建武元年(25),率兵镇压绿林军王匡、成丹、刘均等部,平定了河东。同年,刘秀称帝,时年24岁的邓禹为大司徒,并封为酂侯。随后便进入关中,以良好的纪律受到民众拥戴,归降者每天上千人,部众号称百万
严光,字子陵,生于西汉末年,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原姓庄,因避东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严。
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其后他积极帮助刘秀起兵。 公元25年,刘秀即位,多次延聘他,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最终他享年八十岁,葬于富春山。后世人称富春山为“严陵山”,又称其垂钓处为“严陵濑”,其垂钓蹲坐之石为“子陵钓台”。
后来北宋政治家范仲淹重修严先生祠堂,并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内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赞语,遂使严光以“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