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国中西部陕西西安)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当时的官僚制度规定,父亲做官的,其子可以先从品级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苏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迁。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
公孙弘(前200~前121),汉武帝时丞相。淄川薛(今山东滕县南)人,出身贫寒。早年为狱吏,有罪免职,以牧豕为生,四十余岁时开始学《春秋》杂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征召贤良文学,公孙弘被淄川国推举,以贤良征为博士。后因使匈奴忤旨,称病免归。元光五年(前 130)再度应征贤良文学,因对策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公孙弘熟悉法律政事,并以儒术加以文饰。每逢朝会,善于体察武帝心意,提出各种意见以供选择,如果不合旨意,他也不坚持己见,因此博得武帝的欢心,不久被提拔为左内史。元朔三年(前126)迁御史大夫,五年代薛泽为丞相。汉初常以功臣列侯或其后嗣充任丞相,公孙弘是第一个以布衣擢居相位的人。为此,武帝
张汤(?~前115),杜陵(今陕西长安东南)人。早年习律令。曾任长安吏、茂陵尉等职。后经丞相田推荐,补授侍御史。审理陈皇后巫蛊一案时,他穷治党羽,武帝以为能,迁太中大夫。及后又与赵禹一起编定《越宫律》和《朝律》。当时武帝阳儒阴法,张汤投其所好,审办大案必附会《春秋》、《尚书》等古义,并猜摹武帝的意向办理。武帝想加罪的,他就交给执法严苛的属吏去办;武帝想开释的,他就交给执法轻平的属吏去办。审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反叛案,他都穷究根本,由是武帝对他信任益专,加官迁至御史大夫。汉朝屡次对匈奴用兵,山东水旱灾又频仍,以致府库空虚,他秉承武帝意旨,请求改革币制,盐铁官营,算缗告缗,以排斥富商大贾,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西汉辞赋家。汉武帝时,朔上书自荐,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遂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古代隐士,多避世于深山,而他却自称避世于朝廷。
他博学多才,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自己的观点,“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但因性格诙谐,滑稽多智,常在武帝面前谈笑,被汉武帝视为倡优之类人物,始终不得重用。于是东方朔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抒发不满。其中赋体散文《答客难》是其代表作,开
主父偃(?~前126),中国西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 前134 ),主父偃抵长安,上书汉武帝,当天就被召见,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4次,得到武帝的破格 任用 。时武帝为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之外,另在宫中设立内朝。主父偃在内朝备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几次上疏,都能切中时弊。他认为,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而为淫乱,急则合纵以反抗朝廷,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议,
韩安国(?~前127),字长孺,西汉梁县成安(今汝州小屯村北)人。曾在山东邹平县田生家里学习《韩子》及杂家学说,后来在梁国(国都在商丘)梁孝王朝内当中大夫。安国文精武备,能言善辩,吴楚等7国叛乱时,安国为将,击退吴兵于梁国东界,后又当使臣往长安以动人的言辞疏通了梁孝王与汉景帝的关系。他也因此而扬名。安国曾因轻罪被囚于山东蒙城监狱,狱吏田甲虐待羞辱于他,他愤愤不平地说:“死灰难道不会再燃烧吗?”意思是我还会再复职的,你要对我客气点。谁知田甲毫不示弱,竟恶狠狠地说:“如果燃烧了我会用尿把他溺灭的。”不久,安国复官为内史,便将田甲叫到跟前说:&ld
田蚡(?~前131),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大臣。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汉景帝王皇后同母弟。景帝时官诸曹郎,结交大将军窦固 ,升中大夫。汉武帝即位后封武安侯。丞相卫绾病免,田蚡通过王太后被任为太尉。与丞相窦婴俱好儒术,用儒士,行礼制,罢黜外戚中有劣迹者,被失势者谗言于窦太后(汉文帝皇后)。建元二年(前139),窦太后罢窦婴、田蚡等人。田蚡虽不任职,但以王太后故亲仍有影响力,士吏中的趋利者多归附之,势力日增。六年,窦太后崩,武帝罢丞相许昌,起用田蚡为相。田蚡以庸才居相位,日益骄横专断。大修府宅,广置田园,聚敛财物。与窦婴素有嫌怨,罗织罪名处死窦婴。元光三年(前132),黄河改道南流,16郡遭
窦漪(?~前135),中国西汉汉文帝之皇后,清河观津(今河北清河)人,汉朝女政治家。
吕雉当太后的时候,选良家妇女入宫服侍太后,窦漪被选入宫。后来,吕太后将一批宫女送出宫,赐予诸侯王,每王五名,窦漪就在其中。窦漪家在清河,因此想被分去赵国,于是去求主管宦官把她分去赵国。结果宦官错把她放入去代国的队伍中,她不得已来到代国。没想到,到了代国,代王刘恒偏宠窦漪。后来生了女儿刘嫖、儿子刘启和刘武。
代王尚未入朝为帝时,代王王后就去世了。代王被立为文帝后,代王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也先后去世。前元元年(前180)三月,窦漪被立为皇后,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小儿子刘武被立为代王,不久又迁到梁国,
窦婴(?~前131),西汉大臣。字王孙。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窦太后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认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景帝四年,窦婴做为栗太子的太傅,三年后,栗太子被废,“婴争弗能得”,就告病辞官,后来在梁人高的劝说下重新回到朝廷。丞相桃侯被罢免后,窦太后数次向景帝举荐窦婴为相,但是景帝不用,改任卫绾为丞相。到了武帝时,卫绾因病被免职,窦婴得以代卫绾为丞相,成为了武帝的第二个丞相。窦婴与武帝一样,都好儒术,只是窦太后只好黄老(黄帝和老子,也就是道家),不悦儒术,因此,窦婴、太尉田蚡、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等一般好儒术的人都得罪了窦太后
李陵(?~公元前74),中国西汉将领。李广孙,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善骑射。武帝时为骑都尉,领兵5000驻酒泉(今属甘肃)、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防备匈奴。天汉二年(公元前99)九月,奉命率部出遮虏障(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察视匈奴动静,行至浚稽山(今蒙古戈壁阿尔泰山东南段),被匈奴单于3万骑围困。李陵率众顽强搏战,单于增调8万骑参战。汉军以少敌众,且战且退,多数中箭,仍奋力作战,前后歼匈奴万余人。单于正欲退军,适汉军军候管敢叛降,泄露汉军无援,箭矢将尽。单于遂督众急攻。汉军退至鞮汙山(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被困于峡谷中,箭尽,死伤甚众。李陵突围未成,投降匈奴。汉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