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悫(?~465),南朝宋将领。字元干,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南)人。少有大志,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元嘉年间,伐林邑(今越南中南部),讨雍州蛮,皆有功。孝武帝讨逆,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孝武帝即位,为左卫将军,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大明三年(459),随沈庆之讨平据广陵抗命的竟陵王刘诞。前废帝时,任雍州刺史。卒于任所,谥肃侯。
沈僧昭(?~549),别名法朗,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沈攸之从孙。少师事天师道士,有法术,言人吉凶,颇有应验。历为山阴令、廷尉卿。太清三年(549)卒。
沈攸之(?~478),南朝宋将领。字仲达。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刘宋司空沈庆之从父兄子。少孤贫,被征发为兵,善征战,累有战功。前废帝时,为废帝所宠,诛戮群公。明帝时为寻阳太守,率军破荆州叛军,以功迁雍州刺史,复迁中护军。泰始年间,北伐兵败。泰始四年(48)出为郢州刺史,为政刻暴,赋敛严苦,征发无度。后废帝即位,为辅政大臣,任荆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约其举兵反,告之朝廷。顺帝即位,进号车骑大将军。升明元年(477),于江陵起兵反。久攻郢城不下,兵溃。逃至华容,为百姓所杀。
沈文秀(426~486),字仲远,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沈庆之侄。初为郡主簿,宋前废帝时累迁至射声校尉。景和元年(465)出为青州刺史。宋明帝时,他与晋安王刘子勋起兵反叛,屡败朝廷军队,至泰始三年(467)始降,仍授青州刺史。北魏遣数万军围青州城,坚守三年,至泰始五年(469)城破被俘,被拘送平城。北魏孝文帝重其节义,官拜平南将军、怀州刺史。后病死于怀州刺史任。
沈文季(442~499),字仲达,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父庆之为宋司空,孝武帝时以父勋封山阳县伯。及前废帝欲诛庆之父子,文季逃亡获免。明帝时复出仕,顺帝时迁至吴兴太守。以平沈攸之功,改封略阳县侯,迁丹阳尹。齐时历吴郡、会稽太守,以预废郁林王功,迁尚书右仆射。东昏侯时,见朝政昏乱,托疾不问政事,仍受猜疑被杀。和帝时,追赠司空,谥忠宪。
沈昭略(?~499),南朝齐人。字茂隆,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沈庆之孙,宋末为相国西曹掾。南齐代宋,历中书郎、黄门郎、临海太守、御史中丞。明帝猜疑嗜杀,乃以酒自晦,不问世事,累授侍中,抚军长史。东昏侯时,与叔文季一起被杀。和帝即位,追赠太常。
沈庆之(386~465),南朝宋将领。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少以勇闻于乡里。文帝时,屡讨雍州缘沔诸蛮,并谏阻文帝北伐。孝武帝即位,以为领军将军,复转州刺史。削平鲁爽、竟陵王刘诞叛乱。官至太尉,封始兴郡公。于娄湖(在今南京)广置田产,奴僮千计。孝武临崩,以为顾命大臣。并发柳元景等废帝之谋。前废帝时,官至侍中、太尉,倍受尊崇。后以尽言谏争被杀。谥忠武公。
萧子隆(474~494),字云兴。萧赜第八子。有文才。任辅国将军,南琅邪、彭城二郡太守,平唐寓之起义后,任持节、都督五郡、会稽太守,后为荆州刺史,进领侍中、抚军将军。萧鸾辅政,谋害诸王,被杀。
萧子懋(472~494),字云昌,齐武帝第七子。初封江陵公,改封晋安王。历南豫州、南兖州、湘州刺史。好读书,撰有《春秋例苑》三十卷。郁林王时为雍州刺史,见幼主新立,私造器仗,作自全之计,为朝廷发觉,转江州刺史。延兴元年,闻鄱阳王锵、随郡王子隆为萧鸾所杀,欲于江州起兵,事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