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Search : 人物 典故 事件 文学

多行不义必自毙

  郑庄公名寤生,因为他是难产所生,母亲姜氏很不喜欢他,就给他起了这么一个名字。他母亲姜氏几次三番请求武公立小儿子共叔段为太子,但是遭到武公的拒绝。武公去逝,寤生继立君位,他母亲姜氏仍不死心,就命令庄公叫把郑国一个叫制(在荥阳)的地方封给共叔段。制是郑国重要军事战略要地,岂能随便乱封?庄公没有答应!于是姜氏又改为请求将京城(在荥阳)封给共叔段。京城是郑国最大的一个城邑,又是北方军事战略要地,但是庄公迫于无奈,只好答应给了共叔段。
    这件事引起执政祭仲和上卿公子吕等一班大夫的不满,要求铲除共叔段。庄公说:“我母亲要这样,我哪里能躲过这场祸害?多行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3-7

坐怀不乱

  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人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3-5

三思而后行

  季文子做事特谨慎,什么事都考虑再三才去做。孔夫子听后说,正面考虑一下,反面考虑一下,就可以去做了。意为不必考虑第三遍。
  为什么不必考虑第三遍呢?因为翻来覆去想得多了,就会犹豫不决,不合果断处事的精神。古代有句俗语,叫“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因为秀才们遇事太会思考了,以至于犹豫不决而错失良机。
  因此,遇事当断则断,但又不可鲁莽,要从好处即成功的顺利的方面想一下,也要从坏处即失败的受挫的方面想一下,作好了最好的打算和最坏的打算后,就要作出果断的决定,立即执行或放弃。
  因此,我们遇事应该养成再思而后行的习惯,把握良机,成就事业。
  【典源】《论语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3-5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鲁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
  鲁庄公于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为夫人哀靖没有生子,既无“嫡嗣”,便从“庶子”中议立。庄公与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歌的买嘱,主张立庆父;与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宠姬的生子公斑,并逼叔牙以死表明拥立斑。
  当年八月,鲁庄公病死,姬斑继位。庆父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谋,欲暗杀姬斑。恰好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很有力气,也很鲁莽,因受过鲁庄公的责罚怀恨在心,庆父就唆使荦乘丧期打死了姬斑,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3-3

一鼓作气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谋划这件事的人都是局高官厚禄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居高官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有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到百姓身上,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以少报多,一定对神说实话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3-3

曾子杀彘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要跟去。他的母亲说:“你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妻子劝止他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能跟孩子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后用以表示教子不欺。
  【典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he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2-14

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伤感他说: “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子起,我改变了态度。”
  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典源】《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2-11

杀鸡焉用牛刀

  《论语》中记载,孔子到了鲁国的一个小邑武城,他的学生子游,名叫言偃,当时在武城做官。
  孔子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他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杀牛的刀呢?”意思是说,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不着施行礼乐教育。想不到子游却回答说:“从前我听到老师您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好使唤了。’”孔子听了便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只是和他开个玩笑罢了。”
  《论语》中这句话已成为非常大众化的成语了,引申为办小事不必浪费大才。
  【典源】《论语&middo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2-11

箪食瓢饮

  孔子是大教育家,有学生三千,其中最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而颜回又是他最喜爱的,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是好的,所以孔子常把颜回的所作所为来教育其他弟子。一次,孔子抓住颜回的饮食起居问题,发挥一通,认为颜回太高尚,别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他能做到,值得学习。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用竹器盛饭吃,用木瓢舀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这是别人忍受不了的困苦生活,但颜回依旧快乐,真高尚啊,颜回!
  人们将“一箪食,一瓢饮”简化成“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2-11

万仞宫墙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在朝廷铺佐鲁君。有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强些。”在场的子贡就打了个比喻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墙只有肩头高,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到墙内的一切。我老师的墙有数仞高,如果不得其门而入,是看不到墙内美景的”。
  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周制一仞八尺,汉制一仞七尺。后人觉得“夫子之墙数仞”不足以表达出对孔子的敬仰,于是明胡缵宗题写了“万仞宫墙”镶在仰圣门上。清乾隆皇帝为表示对孔子的尊崇,又换上了自己御笔书写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8-1-20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共14页 134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