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四年,楚平王死,太子轸立,为昭王。次年春,吴王僚乘楚新丧,派遣公子掩余、公子烛庸率军攻楚,围楚邑潜。楚昭王派军援潜,以工尹麇、莠尹然率军为前队;以左司马沈尹戌率国君卫队及王室战车部队为后队,由左翼前进;并令令尹子常率水军沿淮河东下,进至沙汭(今安徽蚌埠西,淮河与涡河交汇处)一带,防备州来(今安徽凤台)、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吴军,保障楚军侧翼安全。同时,昭王令左尹邵宛、工尹寿率一部兵力由右翼进至潜。围潜吴军闻楚军来援,分兵迎战,与楚左翼军相遇于穷(今安徽金寨东北),而楚右翼军此时亦已至潜。吴军进退两难。当此之时,吴公子光乘国内空虚刺杀吴王僚,自立为王。公子掩余逃亡徐国(今江苏泗洪南);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兴兵进攻楚国控制的淮河流域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平王即命司马蒍越率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令尹子瑕带病督军。进军途中,子瑕病亡,蒍越被迫回师鸡父。此时,吴王已移军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待机行动。吴公子光认为,楚联军同役而不同心,今又新丧主帅,士气不振,代帅蒍越不孚众望,难以统驭全军。建议乘机进击,以奇袭取胜。吴王采纳公子光建议,挥军前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蒍越仓促以六国军队为前阵,掩护楚军。吴王以左、中、右三军主力预作埋伏,而以不习阵战的3000囚徒为诱兵攻胡、沈、陈军。刚接战,吴诱兵即
周景王二十五年四月,景王病逝。周大夫单旗、刘狄立景王长子猛,为悼王。六月,景王庶子王子朝率百工及灵王、景王的族人与悼王争位,击败王师。悼王出奔,告急于晋。十月,晋大夫籍谈、荀跞率军护送悼王返归王城。十一月,悼王卒,其弟王子匄立,为敬王。晋军与周军攻王子朝。王子朝受挫,退守于京(今河南洛阳西南)。周局势稍缓。周敬王元年正月,晋军撤走。六月,王子朝之势复振,败敬王之师,占据周都王城。周敬王退居狄泉。狄泉在王城东,人称敬王为东王;王子朝亦在王城称王,人称其为西王。二年六月,郑定公出使晋国,请晋再度出兵救周。三年夏,晋、鲁、宋、卫、郑、曹、邾、滕、薛、小邾等国会盟于黄父(今山西沁水西北),商议平定
宋元公不守信义,处事不公,与末强族华氏、向氏交恶。二十三年夏,华定、华亥、向宁首先向公室发难,诱杀群公子并劫持元公。随后,双方互派人质,盟誓讲和。同年冬,宋元公在征得华氏宗主大司马华费遂的同意后,诛杀人质,攻打华氏、向氏。华定、华亥、向宁奔陈,华登奔吴。次年夏,留居国内的华氏发生内讧。御士华多僚向元公诬告其兄少司马华貙将接应华亥等人返国乱宋。元公信其言,与华费遂策划驱逐华貙。五月,华貙盛怒之下杀华多僚,劫持其父华费遂,召回华亥、向宁,发动叛乱。华氏占庐门(宋都商丘城郊之门),据南里(宋部商丘城内里名);元公率末军据守郊外旧城桑林之门,双方相持不下。十月,华登带领吴军前来援助华氏。宋军与戍守
周景王二十五(前525),吴军攻楚,交战于长岸(安徽当涂之博望山),楚军反攻,大败吴军,缴获吴王乘船“余皇”号。吴公子光为夺回“余皇”,先派人潜伏在“余皇”附近。夜间派兵袭击楚军并高呼:“余皇”,吴军潜伏者轮流答应。楚军误认为吴军已攻入楚营,大乱。吴军乘势进攻,大败楚军,夺回“余皇”。
周景王九年(前536)九月,徐(国,治在江苏泗洪南)大夫仪楚聘于楚,被楚王扣留。仪楚逃回徐国。楚灵王怕他叛楚,派薳泄率军攻徐,吴军救徐。灵王乃派今尹子荡率军,由豫章(淮河南六安商域地域)向吴进攻。楚军行动中疏于防范,进至房钟(安徽凤台西北)遭到吴军袭击,大败。楚将弃疾被俘。子荡推卸战败责任,归罪薳泄,薳泄被杀。
楚灵王三年,吴军一度攻入楚国棘(河南永城境)、栎(河南新蔡境)地区。楚为防御吴军,在钟离(安徽临淮关)、巢(安徽巢县东北)、州来(安徽凤台)等地筑城据守。楚灵王四年(前537)十月,楚灵王联合蔡、陈、许、顿、沈、徐、越等围攻吴。在夏汭(安徽寿县北淮河湾曲处)、琐(安徽霍丘)与薳射及越大夫常寿过会师。听到吴军出动,楚薳启疆由巢率一部兵力迎战,因疏于戒备,进至鹊岸(安徽无为县境)被吴军击败。楚军主力在安清(安徽阜南)至州来淮水一带。见吴军有备,无法进攻,乃留沈尹薳射于巢、薳启疆于雩娄(河南商城东)据守以防吴,灵王自率主力撤走。
周景王七年(前538),楚灵王联合蔡、陈、许、顿、胡、沈、淮夷等国之军攻吴。楚屈申军围攻朱方(江苏镇江东),破城后俘庆封。楚灵王杀庆封及其家族。诸侯之军攻赖(湖北随县东北)灭之。鄫(河南商邱西)亦降楚。冬,吴军反攻,先后攻下棘(安徽永城境内)、栎(河南新蔡西北)、麻等地。楚为加强防守,派沈尹射率军至夏油(淮河弯曲处,安徽寿县北)。在钟离(安徽凤阳东)、巢(安徽寿县南)、州来(安微凤台)等地筑城留兵防守后,退军。
晋、楚、齐、秦等春秋大国皆有意弭兵。于是,宋国大夫向戌发起第二次弭兵运动。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 ,晋、楚、齐、秦、鲁、卫、陈、蔡、郑、许、宋、邾、滕等14国盟于宋的西门之外。盟会的主要内容是:“晋、楚之从交相见也。” 即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而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在与会的14国中,齐作为晋的盟国,不朝楚;秦作为楚的盟国,亦不朝于晋。邾为齐的私属国,滕为宋的私属国,不参与盟会。
弭兵会上依然是杀气腾腾。楚令尹子木说,“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楚人衣内皆裹甲,时刻准备动用武力,以求主盟,坚持在盟会时先歃血。
介于晋、楚两大国之间的宋国大夫华元,既与晋国执政卿栾武子有交情,亦与楚国令尹子重交好。华元得知晋楚互派使臣之事,便于是年冬天,“如楚,遂如晋,合晋、楚之成。”华元奔走于晋、楚之间,以调解晋楚的关系,促成晋楚之和。鲁成公十二年(前579),在华元的策划下,晋卿士燮与楚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之外会盟。盟曰:“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
晋、楚第一次弭兵之盟非常不稳定。晋楚两国长达半个世纪所积的仇隙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