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外湖中,位于湖心亭西,阮公墩为湖中三岛之一。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因地势低平,土质松软,180余年间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民国23年(1934年),杭州市童子军理事会曾一度辟为童子军营地。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岛上添客土1000余吨,开始建“环碧小筑”。“环碧小筑”建
新西湖十景,为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1984年《杭州日报》社、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浙江电视台、杭州市旅游总公司、《园林与名胜》杂志5单位联合发起举办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得到杭州炼油厂、杭州啤酒厂、杭州中药二厂、杭州橡胶厂、杭州电视机厂、杭州牙膏厂、杭州电风扇总厂、杭州洗衣机总厂、杭州利民制药厂等9家企业赞助,并邀请夏衍、吴冷西、王朝闻、刘开渠、常书鸿为景名评选委员会顾问。全国各地有10万余人参加,共提供7400余条西湖景点,最后评选出10处景点,并由陈云题书“云栖竹径”,陈叔亮题书&ld
泛指钱塘江一带夏历八月观潮景观。南宋时观潮以江干至六和塔、凤凰山、吴山为观赏佳处,明代以后逐渐东移,近200年来以海宁盐官镇一带最盛。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钱塘江的整治和海涂围垦,江道有所变迁,潮水改道南靠,在江干至之江口和萧山沿江一带都可以欣赏到浙江秋涛的壮观。钱塘江又名浙江,《南华经》载:“浙河之水,涛山浪屋,雷击霆砰,有吞天沃日之势。”《水经注》:“江川急浚,兼涛水昼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百丈有余。”清雍正《西湖志》卷三:“浙江亦名曲江,枚乘《七发》云‘观涛于广陵之曲江&
系旧时武林门北运河两岸街市夜景。当时外地游西湖者,晚间返归多集于此,因而成景。清雍正《西湖志》卷三:“盖水陆辐辏之所,商贾云集。每至夕阳在山,则樯帆卸泊,百货登市,故市不于日中而常至夜分,且在城闉之外,无金吾之禁,篝火烛照如同白日,凡自西湖归者,多集于此,熙熙攘攘,人影杂沓,不减元宵灯市。”
泛指雪后初晴孤山一带景观。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孤山,兀峙水中,后带葛岭,高低层叠,朔雪平铺,日光初照,与全湖波光相激射,璀灿夺目,故似霁雪胜。每当彤云乍散,逻旭方升,或蜡屐冲寒,或孤篷冒絮,由岁寒岩经卢洽庵侧人西泠桥,楼台高下,晶莹一色,群峰玉立,回合互映,恍如置身瑶台琼圃之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