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葛岭之巅初阳台,以每年夏历十月初一晨观日出称胜。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初阳台踞葛岭之顶,平衍可数亩,旧志称十月之朔、海日初出,炯然可观,盖地势既高,直望东北海际。当日轮乍起,微露一痕,瞬息间霞光万道,天半俱赤,红若琥珀,大如铜盘,光景离奇,倏然变幻,不可端倪,故有东海朝暾之目。”今初阳台重建于1959年。50年代后,多次整修登初阳台的游览道路,1979-1985年又先后大修初阳台游步道。
在飞来峰北麓呼猿洞。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冷泉在云林寺外飞来峰下,峰有呼猿洞,宋僧智一善啸,尝养猿山中,临涧长啸,声振林木,则猿毕集,谓之猿父,故峰下至今多猿,时时闻啸声。”因以名景。明代以后,山中猿已少见,清代基本绝迹,猿啸绝响。
在灵石山、棋盘山一带,旧时以樵夫伐木山间,空谷回响的情景取名。今山林茂密,封山育林,伐木景象早无。灵石山在西湖乡双峰村后(西),海拔97米。清雍正《西湖志》卷三:“灵石山在南山栖真院之上,旧名积庆山,山上多奇石,时时见瑞光,故曰灵石。中有坞曰灵石坞,路最深窈,人迹罕至,惟樵子往来其间,山歌一曲,辄与樵斧丁丁相应答,岩石皆响,真山中之清籁也。”
在洪春桥至灵隐合涧桥前一段,全长约2公里。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唐刺史袁仁敬植松于行春桥(即今洪春桥),西达灵竺,路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苍翠夹道,阴霭如云,日光穿漏,若碎金屑玉,人行其间,衣袂尽绿。今旧松多不存,而新植者已渐如偃盖,时时与灵山白云相接,故日云松。”民国以后,路两旁松树逐年衰败。抗日战争期间,杭州沦陷,侵占杭州的日军作扫荡式砍伐,九里松幸存的松树被砍伐殆尽。解放后,九里松经两次补植与整理,先一次在两旁栽植无患子等行道树;后一次征用洪春桥至灵隐沿路两边土地各40米,行道树改栽马尾松。70年代松毛虫毁坏松林,又改种从美国引进的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