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嗣(453~499),南朝齐大臣。字始昌,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八岁,袭爵枝江县公。后尚康乐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郎。宋顺帝升明年间,迁骠骑从事中郎,带南彭城太守,再转为太尉谘议参军。齐高帝建元初年,任宁朔将军、征虏长史,后迁为尚书吏部郎、太子右卫率。齐武帝时,历任御史中丞、吴兴太守、五兵尚书、太子詹事等,深受礼遇。齐武帝死,遗诏授尚书右仆射。隆昌元年(494),迁散骑常侍、前将军、丹阳尹。因助萧鸾废立,受到宠信,升任尚书令。他爱好文学,器量弘雅,不以权势自居,故深为朝臣赞誉。齐明帝死后,加中书监辅政。时东昏侯凶暴,大行诛杀,他也不敢谏争。虎贲中郎将许准劝他废昏立明,他迟疑不决
徐湛之(410~453),字孝源。东海郯人。司徒羡之兄孙,宋武帝刘裕外孙。幼孤,为宋武帝所爱。永初三年(422),封枝江县侯。元嘉六年(429),起家补太子洗马,转国子博士。累迁秘书监,侍中,加骁骑将军。事牵刘湛谋反,应伏诛,以皇室姻戚得免。后迁丹阳尹。二十二年,始同范晔谋为逆,复告发之,又得免。元嘉二十四年(447),转中书令,领太子詹事。又出为前军将军、南充州刺史。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军攻至瓜步(今江苏六合),朝廷惊惧,他奉诏与皇太子分守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市西)。转尚书仆射,领护军将军,总揽朝政。元嘉三十年(453)二月,宋文帝欲废太子,又连日不决,常与他彻夜密谈。既而太子刘劭发
徐羡之(364~426),南朝宋大臣。字宗文,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东晋安帝时,任鹰扬将军、琅邪内史。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转太尉左司马,留守建康。宋立,进号镇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后迁尚书令、扬州刺史,进位司空、录尚书事。永初三年(422),武帝卒,与傅亮、谢晦、檀道济等同被顾命,辅立少帝。后与傅亮废杀少帝,迎立文帝,迁司徒,改封南平郡公。元嘉三年(426),文帝以杀少帝事问罪,被迫自杀。
刘秀之(397~464),字道宝,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人。司徒刘穆之从兄子。初为驸马都尉,历无锡、阳羡、乌程、建康令,并有政绩。为襄阳令时,修复六门堰,灌溉良田数千顷。迁广平太守,梁、南秦二州刺史。为官清约,以身率下。刘劭弑宋文帝,他起兵讨逆,事平迁益州刺史。荆州刺史刘义宣反,他复遣兵攻江陵,以功封康乐县侯。后迁为丹阳尹、雍州刺史,大明八年卒,追赠司空,谥忠成公。
刘祥,字显征。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起家宋巴陵王征西行参军,历骠骑中军二府。入齐为冠军征虏功曹。少好文学,言语轻忽。武帝即位,历任诸王府佐,撰《宋书》,讥斥齐代宋。又著《连珠》以寄其志。为有司所奏,徙广州,寻卒于徙所。
刘穆之(360~417),字道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裕起兵讨桓玄,应召为掾属,参与军政,深受倚重。义熙八年(412),裕西讨刘毅,以穆之助诸葛长民守京师,进前将军。义熙十二年(416),裕北伐关中,以尚书左仆射辅裕子刘义符,留守京师。裕征讨,穆之常留府总摄后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义熙十三年(417),病逝于建康(今江苏南京)。裕闻讯,悲痛数日,遂改变立足关中,经略赵魏的计划,东还彭城根据地。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又表奏晋安帝重赠侍中、司徒,封南昌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裕称帝后,进爵南康郡公,邑三千户。谥文宣。
刘子鸾(456~465),字孝羽,宋孝武帝刘骏第八子,初封襄阳王,改封新安王。以母殷淑妃宠倾后宫,故孝武帝爱冠诸子。历南徐州刺史、中令书、领司徒。前废帝即位,素疾其有宠,遣使赐死。临死谓左右:“愿后身不复生王家。”明帝即位追封始平王。
刘子房(456~466),字孝良,宋孝武帝刘骏第六子,初封寻阳王。历豫州刺史、东扬州刺史,会稽太守。明帝即位,征为抚军将军,领太常。长史孔觊不受命,奉其举兵反。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称帝,授他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兵败被囚,贬松滋侯,寻又被杀。
刘子勋(456~466),字孝德,宋孝武帝刘骏第三子,封晋安王。历南兖州、江州刺史。前废帝时,抚军谘议参军何迈欲奉其谋反,事泄,前废帝遣人送药赐死。江州长史邓琬拒命,泰始二年(466),奉他于寻阳称帝,改年号为义嘉,署置百官。兵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