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鲤(前532~前481),字伯鱼,孔子的儿子,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孔鲤先孔子而亡,一生无建树,因为是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候”,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目前所有正统孔家后代都是孔鲤的儿子孔伋的后裔。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
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亦称有子,春秋末鲁国人。他尊奉孔子,认为孔子是出类拔萃的天下第一圣人。他刻苦学习孔子的思想,发扬“学而不厌”的精神,以火烙手,以防瞌睡,日夜攻读。对孔子的思想往往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释和理解,根据孔子关于在上位的人能用浓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的教导,成为有道德孝悌的人,不会犯上做乱,孝悌是人修养的根本,孝悌是“仁”之本。因而主张以“礼”为准绳,以“和”为原则处理事情。他认为人要守信义,一切盟约符合“仁”、“礼”都要兑
颛孙师(前503~?),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极深,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他卑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
曾参(前505~前435),字子舆,曾点之子,春秋末鲁国人。鲁定公五年(前505)生于鲁国的南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少孔子46岁,是孔子晚年重要弟子之一,是孔子得意门人。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他的思想主要承传孔子,而于孔子学说领悟较深,能得其旨要。他重视仁德,提倡孝道,主张内省。曾子像孔子一样重视仁德,并深有体会。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还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曾
言偃(前506~前443),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人。孔门七十二贤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后人配祀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唐以后多次追封。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清康熙时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
宰予(前522~前458),姓宰名予,字子我,又称宰我,春秋末齐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擅长言辞,曾与孔子讨论三年丧期的礼制及仁的问题,他反对服丧三年而受孔子批评。曾因白天睡觉而被孔子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但孔子也并非完全对宰予持负面看法,他曾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可见虽然在对于宰予言语上的一些看法不赞同,但仍肯定他的为人。宰予最后死于齐国的田常之乱。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又加封&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