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Search : 人物 典故 事件 文学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秦朝阳城(今河南方城县)有一个叫陈涉(名胜,字涉)的人,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佣给富人家种地。有一天,他放下农活到田埂上休息,对秦王朝肆无忌惮的征调劳役、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实忿恨不平,就决心摆脱压迫和剥削,改变目前的社会地位,并对他的同伴们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有谁发迹富贵了,可不能相互忘记啊。”同伴们讥笑他:“受雇给人家种地,怎么能发迹富贵呢?”陈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燕雀哪里会懂得鸿鹄的凌云壮志呢!”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七月,陈涉与吴广发动农民起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这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1-9-5

不求甚解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喜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先生去喝。而先生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甚:过分、很、极;如"欺人太甚"。解:了解,理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1-7-27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小左思听到看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1-7-26

东床快婿

  东晋时,王家和谢家都是大的家族,社会地位高,时人称他们为“王谢”。我们看羊士谔的诗:“山阴 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就可想象出来,王、谢家的地位是多么崇高了。
  当时的太傅郗鉴是太子的老师。他的女儿才貌双全,郗鉴爱如掌上明珠,很想为她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觉得王家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所以就想和王家结个秦晋之好。
  一天早朝後,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丞相王导。王导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1-7-26

渐入佳境

  顾恺之是东晋时人,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他多才多艺,不但诗赋写得很好,而且字也写得十分漂亮。他特别擅长的是绘画,是当时著名的画家。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顾恺之跟随桓温南征北战许多年,两人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顾恺之跟随桓温到江陵去视察部队。到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员前来拜见桓温,并送来很多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高兴,就说:“这里的甘蔗是十分有名的,大家一起来尝尝。”
  他的部下听了就每人拿了一根吃了起来。还一面吃,一面高兴地说:“真不亏是名产,甜极了!”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1-7-26

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东晋初,大将军王敦因对朝廷抑制他家的势力不满,从武昌发兵进攻建康(今南京)。朝廷内外,人心惶惶。丞相王导虽是建立东晋的功臣,但因为王敦是他的堂兄,现在王敦公然谋反,他也就受到了牵连。王导是个胆小谨慎的人,他带着王家的兄弟们去向皇帝谢罪,一起站在殿外,战战兢兢地等候皇帝发落。
  这时,尚书仆射周顗正向宫内走去。王导一把拉住了他说:“我们家族一百来口人全仗你相救了!”意思是求周顗在皇帝面前替他说些好话。周顗没有理他,径直向宫里走去。
  但周顗却正是为救王导而来。他见了晋元帝,呈上了为王导辩冤的奏章。他认为王敦造反跟王导毫无关系,再说王导是建立东晋的功臣,因此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1-3-10

入幕之宾

  东晋时,权臣桓温秉持朝政,独揽大权,心有异志,谋黜皇室,自立为帝。其下有一参军,名郗超,精明强干,尝谏桓温“定废立大计”,深得倚重。故府中上下皆称郗超“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桓温欲定大位,碍于东晋皇室之江南世族。一日,江南世族首领谢安、王坦之联袂拜谒,桓温不明来意,便命郗超卧于幕后,录其所言。讵料,宾主言谈方酣,风吹帷开,郗超无所遁形,尴尬万分,起身为礼。谢安见状大笑,曰:“郗生可称为入幕之宾矣。”
  原指宾客能入室内之帷幕。后喻亲信或参与机密要事之人,或与妇女私通之男人,常用此语。
  【典源】:《晋书&m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1-3-6

陶侃运甓

  东晋名将陶侃平定苏峻之乱后,声威大震,因而引发权臣王敦猜忌,调为广州刺史。在广州担任刺史期间,陶侃深明,悠游无事容易养成一个人怠惰、颓废的习性,因此他每天早晨将数百个砖块(甓)搬到屋外,傍晚再将砖块搬回屋里,日日如此,寒暑无间。旁人不解,问他个中因缘,他回答: 我方正致力于平定中原,如果过分安闲放逸,将来恐怕无法担当重任。
  后以“运甓”比喻刻苦自励,看似消遣,实乃勤练。
  【典源】:《晋书·陶侃传》:“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1-3-6

陶母责子

  东晋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吏,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送回干鱼,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拿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四十年,勤慎吏职,始终如一。
  【典源】:《世说新语·贤媛》:“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1-3-6

中流击楫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10-10-19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共14页 134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