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岳飞陵园内,青石板甬道的南、北两侧,相对应地分列着两行柏树和桂花树。而与此排列有序的布局与环境不相协调的是,在精忠桥以东的甬道正中央,孤零零地栽着一株桧柏,歪斜着树身,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这即传说中的“分尸桧”的遗迹。
这“分尸桧”的传说,还与杭州西湖边另一位民族英雄于谦有关。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北方少数民族瓦剌大举侵犯明朝边境,明英宗率五十万大军亲征,因指挥错误,明军全军覆灭,英宗自己也成了俘虏。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瓦剌以英宗为人质,要挟明王朝,直逼京师北京而来。朝中一片混乱,危急关头,兵部尚书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立英宗之弟为帝,反对朝廷南迁。同时他组织各
沿“一门忠孝”门前的青石板路往东,东侧围墙上有与“一门忠孝”门大小、式样相同的石库门,但只有门框,门内用深灰色砖砌封门上也嵌砖雕门楣,上刻隶书“万古馨香”四字,字体古朴典雅,用笔遒劲大方,无落款,同为沈定庵书写。此门原通往翊忠流芳祠,“万古馨香”,寓意翊岳飞忠者万古流芳。
岳庙内原有翊忠祠和流芳祠。翊忠祠始建于明代弘治二年(1489),最初奉祀刘允升和施全。当年岳飞被冤入狱后,建州布衣(平民百姓)刘允升,不顾封建淫威,上书直谏,为岳飞鸣冤,后惨遭杀害。殿前司(禁卫军)使臣施全,在杭州望仙桥伺机刺杀秦桧,结果失败,当场被抓,也被秦桧杀害。万历三十二年(1604),翊忠祠又增祀冒死收葬岳飞遗体的
北碑廊位于岳飞陵园的北侧,陈列岳飞的诗词、奏札、手书和画像等碑,共计81块。其中有“文化大革命”劫后幸存的岳庙旧碑,也有从众安桥忠显庙(清末讹传众安桥为岳飞初葬地而建的另一座岳庙,现已不存)移来的,还有根据拓片复刻的。
忠烈祠区的西侧筑墙与启忠祠区相隔,围墙中部辟如意框石库门,可通往启忠祠。门上嵌砖雕门楣,上刻隶书“一门忠孝”四字,字体朴实大方,用笔古拙遒劲,无落款,系书法家沈定庵书写。
在明朝正德年间,王堂主持重修岳庙,于忠烈祠正殿后面的寝殿内重塑岳飞夫人李氏及其子女像,并题匾誉为“一门忠孝”。
岳飞夫人姓李名娃,江南人,建炎三年(1129)与岳飞结婚,后随军侍母,徙居九江、鄂州。李氏聪颖贤慧,敬老爱幼,相夫教子,经常协助岳飞做好随军家属的安抚工作。岳母姚氏去世后,李氏代夫在九江守孝。岳飞蒙冤受害后,李氏夫人及其子女被流放岭南。至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朝廷下令释放岳飞及张宪等家族,李氏夫人才得以生还江
南碑廊位于陵园的南侧,陈列有47块历代碑刻,大多为“文化大革命”劫后幸存的岳庙旧碑。这里有根据当年宋高宗给岳飞的御札和南宋各朝对岳飞的追复赐谥等文告摹刻的碑,它们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岳飞治军有方、一心报国、战功卓著的历史伟绕有历代重修岳飞墓庙的碑记,这批珍贵的碑刻,记录了岳飞墓庙数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还有历代人们拜谒岳飞墓庙的凭吊诗文等,体现了人们对岳飞连绵不绝的崇敬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