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Search : 人物 典故 事件 文学

边韶

  边韶,东汉文学家。字孝先,陈留浚仪(今河南省开封西北)人。嗜学不倦,以文章知名。初以讲学为业,门徒多达数百人。桓帝时,为临颖侯相,征拜为太中大夫。历任北地太守、尚书令、陈国相。与崔寔、朱穆等续撰《东观汉记》,增补皇后传及儒林传。书成,转迁北地太守,官至尚书令。著有诗、颂、碑、铭、书、策凡十五篇。原有集一卷,已佚。今仅存《对嘲》、《塞赋》、《老子铭》等少量作品。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9-1-13

王逸

  王逸,东汉文学家。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县)人。安帝元初中,举上计吏,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著有《楚辞章句》,为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训释文字多简要可信,且保存不少古说,为后世学者所重视。但拘于经学家的偏见,认为屈原作品是“依托五经以立义”,故注中多穿凿附会。另有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汉诗》百二十三篇,多亡佚。今存《九思》,模拟《楚辞》,吟咏屈原事迹,成就不大。故刘勰云:“王逸博识有功,而绚綵无力”(《文心雕龙·才略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二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叔师集》。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9-1-13

葛龚

  葛龚,东汉文学家。字元甫,梁国宁陵(今河南宁陵县)人。和帝时,以善为文记著名。据传有人请他代作奏文,写好之后,其人抄录时忘自署其名,而署名葛龚以进献,时人讥笑道:“作奏虽工,宜去葛龚。”性慷慨壮烈,勇力过人。安帝永初中,举孝廉,为太官丞,迁汤阴令。后太尉府召用,因病不就。州举茂才,任临汾令。两度为县令,皆有政绩。官至黄门郎,著文、赋、碑、诔、书记凡十二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六卷,已佚。今存《遂初赋》、《与梁相张府君笺》、《荐戴昱》等文,均已残缺,见于《文选》李善注及《太平御览》。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9-1-13

刘珍

  刘珍(?~约126),东汉文学家。又名宝,字秋孙,一作秘孙,南阳蔡阳(今湖北省枣阳西南)人。少即好学。安帝永初中为谒者仆射,“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騊駼、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与李尤等撰《汉记》。永宁元年(120),又奉邓太后诏,与騊駼作《建武以来名臣传》。迁侍中,越骑校尉。延光四年(125),拜宗正。次年,转升卫尉,卒于官。著诔、颂、连珠凡七篇,又撰《释名》凡三十篇。一说二十七篇,起于刘珍,成于刘熙。体例仿《尔雅》,而专用音训,以音同意近的字解释意义,推究事物所以命名的本源,对于探求语源,辩证古音、古义,都有一定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9-1-13

李尤

  李尤,东汉辞赋家。字伯仁。广汉雒(今四川广汉附近)人。少以文章显。和帝时,侍中贾逵荐尤有司马相如、扬雄之风,召诣东观,受诏作赋,拜兰台令史。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俱撰《汉记》。帝废太子为济阴王,尤上书谏争。顺帝立,迁乐安相。年八十三卒。《后汉书· 文苑》本传谓所著诗、赋、铭、诔、颂、《七叹》、《哀典》凡二十八篇。《 隋书·经籍志》谓梁有《李尤集》五卷,今佚。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约九十篇 ,为一卷。多为赋颂佚文。其《平乐观赋》佚文见《艺文类聚》卷六十三,赋中写汉时杂戏之事,可与张衡《西京赋》并读。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9-1-13

刘毅

  刘毅,东汉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北海敬王刘睦之子。少时即以文辨著称。初封平望侯。和帝永元中坐事夺爵。安帝永初元年),上《汉德论》及《宪论》十二篇,刘珍、邓耽、尹兑、马融共上书赞美,拜议郎。文已失传。五年,上书议著太后注记。永宁中,奉邓太后诏,与刘珍等入东观,共撰《建武以下名臣列士传》,起自光武,迄于安帝时,已佚。今存《上书请著太后注记》,载于《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9-1-13

傅毅

  傅毅(?~约90),东汉文学家。字武仲。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明帝永平年间,硕学之士大多隐居,他认为此乃朝廷无求贤之诚意所至,乃作《七激》、《迪志》等诗,以讽刺时世,明己之志。章帝建初中,广召文学之士,他应诏为兰台令史,任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同典校内府藏书。仿照《清庙》作《显宗颂》十篇献于文帝,文笔雅隽,由此以文显于朝。后被马防请为军司马,待以师友之礼。及马氏败,亦免官归。后窦宪复任其为主记室,又转为军司马。早卒。著诗、赋、谏、颂、祝文、连珠等凡28篇。所作《舞赋》较著名,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可了解当时贵族生活及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精湛,另有《洛都赋》、《雅琴赋》、 《七激》等文10余篇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9-1-13

杜笃

  杜笃(?~78),东汉辞赋家。字季雅。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人。少博学,不修小节。居美阳,因得罪县令,被捕送京,下狱。适逢大司马吴汉卒,光武帝命诸儒为诔,笃于狱中作诔,文辞壮美,为光武帝所赞赏,赐帛免刑。后任郡文学掾。因目疾,二十余年不窥京师。建初三年 (78),车骑将军马防击西羌,请笃为从事中郎,战死于射姑山。所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18篇,今存《论都赋》、《首阳山赋》、《大司马吴汉诔》、《吊比干文》等10余篇。又著《明世论》15篇,已佚。原有集1卷,已散佚。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9-1-13

欧阳歙

  欧阳歙(?~39),东汉光武帝时大臣。字正思,乐安千乘(今山东高苑县北)人。世代治《伏生尚书》,学为儒宗,至歙八世博士。曾任新莽长社宰、更始原武令。刘秀征河北,任河南都尉,后行太守事。光武即位改河南尹,封被阳侯。建武五年(29)坐事免官。次年拜扬州牧,迁汝南太守。重用贤才,授徒数百人,有政绩称。九年(33)改封夜侯。十五年(39)正月代韩歆为大司徒。不久坐在汝南太守任内隐千余万发觉下狱。儒生求情者千余人,至有愿代死者。未及许,死狱中。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9-1-11

张让

  张让(?~189),颍川(治今河南禹县)人,宦官。自幼给事宫中,桓帝时,任小黄门。灵帝时,升任中常侍,封列侯,与中常侍赵忠一同为非作歹,搜刮民财,残害百姓,对清忠官吏不与贿赂者,亦寻衅报复。因能聚敛,深得灵帝赏识,常云:“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甚至为收受钱财,不惜与张角交通。中平六年(189),灵帝病逝,何太后临朝,其兄大将军何进秉政,中军校尉袁绍劝何进诛宦官以悦天下。其事不密,张让、赵忠等人趁何进宫之机,遂共杀之。而袁绍遂勒兵杀赵忠,又捕宫中宦官无论少长尽斩之。张让等数十人劫持少帝刘辩与弟陈留王刘协出逃,尚书卢植等率军追之,困窘急迫,张让等悲哭辞曰:&ld


阅读全文
added on : 2009-1-11

<< <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 >> 共229页 2282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