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尚(451~466),南朝宋宗室。字孝师,孝武帝刘骏次子。孝建二年(456),封西阳王,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南兖州刺史,迁扬州刺史。大明二年(458),加抚军将军。五年,改封豫章王,领会稽太守。七年,进号车骑将军,加散骑常侍。前废帝时,领尚书令。明帝即位,以其凶残似废帝,令其自尽,年十六。
刘休若(448~471),南朝宋文帝第十九子,封巴陵王。明帝时,为雍州刺史。以与部属贪赃受贿及私杀典签,贬官削封。寻又迁为荆州刺史。时明帝屡诛诸王,有将佐劝其据荆楚起兵反,他执之送朝廷。明帝以其有名望,担心将来于幼主不利,诱至京城赐死。
刘休范(448~474),南朝宋宗室王,文帝第十八子。初封顺阳王,后改封桂阳王。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出任江州刺史。入为秘书监,领前军将军。再迁左卫将军,加给事中。前废帝永光元年(465),转中护军。宋明帝即位,任南徐州刺史。泰始五年(469),征为中书监、中军将军、扬州刺史。后又镇守江州(今江西九江)。他生来愚笨,没有才能,不被诸兄礼遇。宋明帝诸兄弟,先后被杀,独有他以人才凡劣,却得幸存。平时胆颤心惊,唯恐遭祸。及明帝死,他自以为当居宰辅,不成,遂心怀怨愤。暗中招引勇士,修治兵器,准备造反。元徽二年(474)五月,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他亲率将士二万,铁骑数百匹,顺长江东下,直捣
刘休茂(442~458),宋文帝刘义隆第十四子,封海陵王。大明二年(458)为雍州刺史,以不满司马及典签专断府事,为左右所谮,举兵杀司马、典签。复为参军所杀。
刘休祐(445~471),南朝宋文帝第十三子。文帝第十三子。初封山阳王。孝武帝时,为湘州、豫州刺史。明帝即位,以之为荆州刺史,讨殷琰,徙封晋平王。素无才能,贪淫好色,聚敛无厌。明帝以其贪虐不可治民,留之京邑。又虑其难制,遣人诛之,免为庶人。
刘休仁(443~471),文帝第十二子。初封建安王。孝武帝任之为兖州刺史,转为侍中,领右军将军。前废帝迁之为领军将军,屡欲诛之。及明帝即位,拜为司徒、尚书令、扬州刺史。刘子勋等起兵,他总统诸军,北征西讨,屡立战功,朝野四方,莫不辐凑,帝渐不悦。及杀休祐,休仁忧惧更甚。明帝召休仁入见,赐死,时年三十九。明帝与休仁素厚,既杀休仁,痛悼甚至。又虑人情惊动,遂与诸方镇及诸大臣下诏,申明事之始末,称其自杀。
刘浑(438~454),字休渊,宋文帝刘义隆第十子。初封汝阴王,改封武昌王。孝建元年(454)为雍州刺史,在镇自号楚王,改年号为永兴元年,备置百官,以为玩笑。为长史所奏,免为庶人,旋为孝武帝逼令自杀。
刘昶(436~497),字休道。宋文帝第九子。文帝时,封义阳王。孝武帝以之为州刺史。和平六年(465),为前废帝刘子业所迫,归降北魏。尚武邑公主,拜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封丹阳王。太和初,转内都坐大官。太和十六年(492),迁中书监,封齐郡开国公,加宋王之号。十八年,除使持节、都督吴、越、楚、彭城诸军事、大将军。二十一年四月,卒于彭城,年六十二。赠假黄钺、太傅,领扬州刺史。
刘景素(452~476),南朝宋建平王刘宏子。后废帝时为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爱好文章,知礼有才义之士,深得朝野称誉,以此为后废帝猜忌,遂暗中招集党羽,潜有异志。元徽四年(476)羽林监垣祗祖率数百人来归,因与合兵反,失败被杀。
刘祎(436~470),字休秀,宋文帝刘义隆第八子。元嘉二十二年(445),封东海王。文帝、孝武帝、明帝诸朝,均历显职,官至太尉、中书监。泰始四年,改封庐江王。泰始五年(469)结聚徒众欲谋反,事泄贬为南豫州刺史,次年又逼令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