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万(?~前682),春秋时宋(都于商丘)大夫。南宫氏,名万,字长,又称南宫长万。即宋万。宋闵公八年(公元前684年),宋伐鲁,鲁败宋师于乘丘(今山东兖州县境),虏南宫万。次年(公元前683年),鲁应宋请将他归宋。十年(前682)闵公与南宫万猎于蒙泽(今河南商丘北),万盛赞鲁庄公,闵公不悦,詈万为虏。万搏杀闵公,后又杀大夫仇牧、华督,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大乱。宋之群公子奔萧(宋之附庸,今安徽萧县西北)。萧叔大心及群公子以曹师伐南宫万,杀子游,南宫万奔陈。闵公之弟御说立,是为桓公。宋请南宫万于陈,被陈侯送还于宋被杀。
华督(?~前682),宋公族,宋戴公之孙。食采邑于华,因以为氏。春秋时宋国相。初为宋殇公太宰,辅佐国君治国。殇公十年(前710),华督欲贪令尹孔父之妻,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遂杀孔父,取其妻。又弑殇公,立穆公子冯,是为庄公。庄公元年(前709),自为相。宋闵公十年(前682)南宫万作乱,杀闵公,华督亦被杀。
孔嘉(?~前710),春秋时人。宋国大臣。名嘉,字孔父。孔子六世祖,官为大司马。宋宣公将死,让位于其弟穆公。穆公在位九年将死,嘱他以君位还给宣公太子与夷,并使其子冯出居于郑。他受嘱拥立与夷,是为殇公。殇公立十年而十一战,民不堪命。太宰华督见他妻“美而艳”,谋夺其妻,遂借安宁人民为名,将他杀死,而取其妻。殇公怒,华督又杀殇公,迎公子冯于郑,是为庄公。
鲁隐公,春秋鲁国国君。姬姓,名息姑,一作息。惠公弗湟长庶子。惠公卒,因太子允(一作轨)年幼,继惠公而摄行国事。既立,为固其位,先求好于邾(又称邹,都今曲阜东南),与邾君克(字仪父)盟于蔑(即姑蔑,今山东泗水东南)。又求和于宋,鲁、宋盟于宿(今山东东平南)。鲁隐公二年(前721)先会戎于潜(今山东济宁西南),修惠公之好。又与戎盟于唐(在今山东鱼台境)。及允年长,他欲还政后居菟裘(今山东泰安东南)以终老。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公子翚(羽父)欲为相,请公杀太子允。不许。翚惧,反谮公于允。遂被杀。允立,是为桓公。
羽父,即公子翚,一作公子挥。鲁宗室。春秋初年鲁国大臣。鲁隐公四年(前719)诸侯之师伐郑,宋乞师于鲁,羽父请以师会之。八年(前715)鲁司空无骇卒,羽父为其请谥与族,隐公以其字为展氏。十年(前713)隐公将会郑、齐之君伐宋,羽父率师先公而行。十一年(前712)春,滕侯、薛侯(任姓国群)朝鲁,争行礼之先后,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并列)。”薛侯许之,使滕侯为先。冬,羽父请杀太子允(鲁惠公太子)将以求太宰,隐公不许。八年,请求往杀隐公,子允许之,逐杀隐公,立子允为君,是为桓公。
石碏,春秋时卫国人。卫庄公有嬖妾所生子州吁,有宠而好武,庄公弗禁。他进谏,庄公弗听。其子石厚与州吁游,劝戒亦弗听。卫桓公十六年(前719)州吁杀桓公而自立为君,未能和其民。石厚向其父请教安定君位之法,他假意建议石厚从州吁往陈,通过陈桓公以朝觐周天子。旋请陈拘留两人,由卫使右宰醜杀州吁于濮(今安徽毫县东南),又使其家宰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当时称他能“大义灭亲”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春秋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至周,曾向他问礼。见周朝衰亡,遂退隐。西行出关,应关令尹喜之请,留所著《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素有争议。较成熟的观点是该书非出自老子之手,乃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保留了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老子主张绝圣弃智,清静无为,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但他认识到了人民反抗的力量:&ldqu
少正卯(?~前496),春秋鲁学者。姓少正,名卯。一说少正为官名。相传曾与孔子同时在鲁聚徒讲学。他主张革新,多次将孔子的弟子吸引到自己门下,使孔门“三盈三虚”。鲁定公十四年(496),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以“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恶乱政为由将其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