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小新堤。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临安知府赵与筹自苏堤东浦桥畔至洪春桥麯院筑一堤,长350米,宽3米。南宋《武林旧事》卷五:“小新堤,淳祐中,赵京尹与筹自北新路第二桥至麯院筑堤,以通灵竺之路。”南宋咸淳《临安志》:“夹岸植柳如苏堤,半堤作四面堂一,亭三,以憩游人。”赵公堤明代已废,清雍正九年,总督李卫重筑,名为金沙堤,堤半为玉带桥,成为玉带晴虹胜景。民国期间修建马路后,堤断续难辨。2003年恢复此堤,现赵公堤东起杨公堤之流金桥,西至原金沙港村。并将清道光九年(1829)萧山人陈有尚出资修建的毓秀桥(原位于萧山区新塘街道涝湖村)整体迁移至此予以修缮保护,使该堤又增添一处历史文化景观。
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全长1千米。它横亘湖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宋代又叫“孤山路”。明时堤上广植桃柳,景色绚烂,故又称“十锦塘”。平静坦荡、景色秀美的白堤,堤上内层是婀娜多姿的垂柳,外层是绚丽多彩的碧桃,远望如一条彩色的锦带。每逢春日,暖风熏面,景致绝佳。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常到白堤漫游,并曾作《钱塘湖春行》一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在治理杭州时,兴水利,建石涵,疏浚“六井”,开拓西湖,政绩昭然,有德于民。后人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充满怀念,称白沙堤为“白堤”。但白居易所筑的白公堤并非是现在的白堤
过断桥,沿白堤,经锦带桥,就到了“西湖眉目之所在”——孤山。孤山在西湖偏北湖面,是西湖水域中的一个天然岛屿,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东以白堤、西以西冷桥与湖岸连接,海拔38米,由侏罗纪凝灰岩构成。因孤处湖中而得名,为西湖群山最低的山,也是湖中最大的岛屿。《成淳临安志》卷二十三日:“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旧时山阴多梅树,有“梅花屿”之称;又因山景宛如瀛洲仙境,又名“瀛屿”。古诗称孤山“蓬莱宫在水中央”。现在山上仍林木茂盛,古迹名胜数不胜数。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就已闻名。唐代有孤山寺,唐诗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之佳句。南宋时建有西太乙宫、四圣延祥观,清代曾在此建
位于孤山中段的中山公园,是一处环境幽雅的游览胜地。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曾兴建过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当时的范围,自孤山东侧的玛瑙坡一直延伸到孤山西侧的俞楼处。到了清代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康熙皇帝南巡,又在这里大兴土木,“辟孤山以建行宫”。据说,现在的中山公园、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浙江博物馆等处,当时都在行宫的范围内。康熙死后,浙江地方官不堪“行宫”每年修理费的沉重负担,请求“雍正圣断”。雍正不得已,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将行宫改为“圣因寺”。当时的圣因寺,因规模宏大,香火旺盛,与灵隐寺、净慈寺、昭庆寺合称为西湖四大丛林。可惜这处规模宏大的圣因寺,却被清代
据说是当年一场场大火中幸存下来的行宫御花园的一部分。“西湖天下景”一名,取自北宋大诗人苏东坡“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的千古佳句。该景观藏而不露,融碧池、曲桥、四方红亭、假山叠石为一体,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小西湖”。飞檐翘角的四方红亭廊柱上,一副楹联格外引人注目:“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它渲染了西湖山水的绮丽景色。